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七卷目錄

 洛水部彙考

  考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七卷

洛水部彙考

《禹貢》
之洛水

「洛水」源出今陝西慶陽府洛源縣,東南流,逕延安府 鄜州及洛川、甘泉諸縣境,合眾水流至中部縣南門 外,又合沮水經西安府宜君、白水、澄城諸縣界,至蒲 城縣合南河水,復大折而西南流八十里,過同州、朝 邑,又逕洛南縣界,東流入河南境,逕河南府盧氏縣 熊耳山,又東逕盧氏、永寧、宜陽、洛陽、偃師諸縣境,合 澗、瀍、伊諸水,東流至鞏縣北入于河。

按:《書經夏書禹貢》:「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洛出上洛山。洛水出弘農上洛縣冢嶺山,東北 至鞏縣入河。蔡傳《地志》云:「出弘農上洛縣冢嶺山。」《水經》 謂之「讙舉山」,今商州洛南縣冢嶺山也。至鞏縣入河, 今河南府鞏縣也。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 于河。蔡傳熊耳,盧氏之熊耳也。洛水出冢嶺山,禹只自 熊耳導之耳。

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維水泱泱。」洛,水名,在東都 會諸侯之處也。「泱泱」,深廣也。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川滎洛。」訂義《漢志》: 「弘農郡上洛縣,洛水出冢嶺山,東北至鞏入河。」又盧 氏縣熊耳山在東,禹導洛始此,而洛水實出于上洛 之冢嶺山。今攷之,唐商州洛南縣冢嶺山,在縣南七 十里,洛水所出也。又東流至本州之上洛縣,又東流 至虢州盧氏縣界,熊耳山在縣南五十里。又東流至 河南府之鞏縣,會伊瀍澗之水以入于河。

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訂義易氏曰:洛水別是雍州一 浸,非《禹貢》「導洛自熊耳之洛。」鄭康成曰:「洛出懷德。」釋 者引《詩》之「瞻彼洛矣」為證。按《漢志》,左馮翊懷德縣,即 彊梁源之洛水,懷德即京兆府之富平縣。今縣屬耀 州,即漢左馮翊之地。北條荊山在縣西,正《漢志》洛水 之源也。孔安國注《禹貢》東會漆、沮之下曰:「漆、沮,二水 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孔穎達引《水志》云:「出馮翊懷 德縣,東南入渭。」正與《漢志》合。又一洛水,出慶州洛源 縣,在唐京兆之西北五百餘里,考之《地志》非一源。按 《唐志》,慶州洛源縣,本漢歸德縣地,屬北地郡,有白於 山,在縣北三十里,洛水所出,因以名縣。東流至鄜州 洛交縣,又東南流至京兆府雲陽縣之東境,又經同 州澄城縣之西境。此去富平之懷德亦甚近,不應言 兩洛水,以其異源而下流同入于渭,故皆以「洛水」名 之。如冀之清漳、濁漳,青之大沂、小沂,徐亦有兩泗水, 以其同入,不害其為名稱之同。黃氏曰:「洛水出慶 州洛源縣白於山,今名安郎山,至同州白水縣入渭。 雍周為王都,廢梁州入焉。」

按《爾雅釋水》:「洛為波。」

按《春秋說題辭》:「洛之為言繹也,言水繹繹光耀也。」 按《山海經西山經》:竹山,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 陰山,陰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勞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罷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白於之山,《洛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渭。

《剛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蠻蠻,其 狀鼠身而鱉首,其音如吠犬。

《中山經》「蔓渠之山,伊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洛。」

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扶豬之山,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柄山》,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熊耳之山,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讙舉之山,洛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元扈》之水,其中 多馬腸之物。」「洛水」,今出上洛縣冢嶺山。

尸山,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

良餘之山,乳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洛。

「《蠱尾》之山」,龍餘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

廆山,交觴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

瞻諸之山。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 婁涿之山,瞻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洛。

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

密山,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

長石之山,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

傅山,厭染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其西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