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焉,名曰「墦冢。」穀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洛。今穀水出 穀陽谷,東北至穀城縣入洛河。

陽華之山,楊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門水出焉,門 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

「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洛。

少室之山,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女几之山,洛水出焉,東注于江,其中多雄黃,其獸多 虎豹。

《海內東經》:「洛水出洛西山,東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按:《水經》,洛水今出上洛冢嶺山。

按:《前漢書地理志》:「左馮翊褱德。」《禹貢》「北條,荊山在 南,下有疆梁原。洛水東南入渭。」

弘農郡盧氏。熊耳山在東,伊水出,東北入雒 黽池。穀水出穀陽谷,東北至穀城入雒。

《新安》。《禹貢》「澗水在東南,入雒。」

《上雒》:《禹貢》:「雒水出冢嶺山,東北至鞏入河。」

河南郡穀成。《禹貢》「瀍水出。」「亭北東南入雒。」 《廣漢郡》雒。章山,雒水所出。

綿竹。紫巖山,綿水所出,東至新都,北入洛。

北地郡直路。沮水出東,西入洛。

歸德。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

按:《淮南子地形訓》:「雒水輕利而宜禾。」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河南,周公時所城雒邑也, 春秋時謂之王城。」《博物志》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 郛方一十里,南望雒水,北至陝山。」

東城門名「鼎門。」《帝王世紀》曰:「東南門,九鼎所從入。」 又曰:「武王定鼎雒陽西南雒水,九鼎中觀是也。 鞏。」鞏伯國,《帝王世紀》曰:「夏太康五弟須于洛汭」,在 縣東北三十里。

弘農郡新安澗水出。《博物記》曰: 「西漢水出新安,入 雒。」

盧氏有熊耳山。《山海經》曰:「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 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雒。」

伊水,清水出。《晉地道記》:「伊東北入雒。」

京兆尹,上雒侯國。有冢嶺山,雒水出,故屬弘農。按 《史記》云:「雒水出熊耳。」《山海經》曰:「雒出王城,南至相谷 西,東北流,去虎牢城西四十里,注河口謂之雒汭。」 按《水經》,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地理志》曰:「洛 出冢嶺山。」《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舉之山,洛 水出焉。」東與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東南流注于洛。 洛水又東,戶水注之。水,北出發戶山,南流入洛。戶一 作尸按山海經云尸水出尸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是知戶字譌也 洛水又東得乳水。水北出良餘山南,南注于洛。 洛水又東,會于龍餘之水。水出蟲尾之山,東流入 洛水。山海經作蠱尾蟲字似譌又東至陽虛山合。宋本有千字元扈之 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元扈之山,凡九山。元 扈亦山名也,而通與讙舉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經》 曰:「此二山者,洛間也。」是知元扈之水,出于元扈之山, 蓋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逕于陽虛之下。《山海經》曰: 「又陽虛之山臨于元扈之水,是為洛汭也。」《河圖玉板》 曰:「倉頡為帝南巡。」宋本作隨帝山海經注引河圖但作為帝蓋為黃帝代巡也「登 陽虛之山,臨于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 以授之」,即于此水也。宋衣也下有洛水二字又東歷清池山傍, 東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東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東,門水出焉。《爾雅》所謂「洛別為波」也。洛水 又東,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山,東北逕拒陽城西,而 東北流入于洛。洛水又東,與獲水合,水南出獲興山, 俗謂之備水也。東北逕獲興川,世名之為郤川,東北 流注于洛。

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博 物志》曰:「洛出熊耳」,蓋開其源者是也。

東北過盧氏縣南,洛水逕陽渠關北。陽。一作鳴下同渠 水出南陽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兩分,川流半 解,一水西北流,屈而東北入于洛。《山海經》曰:「熊耳之 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 蓋熊耳之殊稱,若太行之歸山也。故《地說》曰:「熊耳之 山,地門也。」按圖括地象云熊耳為地門其精上為壁附耳星也洛水出其間,是 亦總名矣。其一水東北逕陽渠城西,故關城也。其水 東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東,逕盧氏縣故城南。《竹書紀年》:「晉出公十 九年,晉韓龍氏城。」今竹書云晉韓龐取盧氏城「王莽之昌富」也。有 盧氏川水注之。水北出盧氏山,東南流逕盧氏城東, 而流注于洛水。又東,龍翼合三川,並出縣之南山,東 北注洛。《開山圖》曰:盧氏山宜五穀,可避水災,亦通謂 之石城山。山在宜陽山西南,千名之山,咸處其內,陵 阜原險,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注 洛水。洛水又東逕高門城南,即《宋書》所謂「後軍外兵。」 龐季明入盧氏,進達高門木城者也。

洛水東與高門水合。水出北山,東南流合洛水。枝 津水上承洛水,東北流,逕石勒城北,又東,逕高門城 北,東入高門水亂流,南注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