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14

此页尚未校对

《淮安府志》,隆慶六年七月二十七日,黃河驟漲,自徐、 碭至淮、揚,一夕丈餘,下流悉成巨浸,清河、山陽、安東、 鹽城、邳、桃、宿、睢被災尤甚。兩淮鹽場各「衛所俱同。」 《臨海縣志》:「馮學易字韋卿,登隆慶丁卯賢書,授河南 西平縣,陞淮安管河同知。河道自景泰以來,歲決歲 修,迄無成績。時議濬趙渠,開泇河,上下相度,效能贊 襄,築堤固岸,不遺餘力。迄河工告成,自朱旺口至小 浮橋,袤百七十里,河歸故道。敘功晉長蘆鹽運同知, 兩攝使篆。」

《臨江府志》:「錢天挺字孑松,清江人。隆慶中,由明經授 邵武通判。丁艱補亳州同知。監修高家堰,委濬黃河, 以勞績著稱。」

《淮安府志》:「張朝瑞字子禎,海州人。隆慶戊辰進士,參 政杭嘉湖,轉南大鴻臚,奏分黃導淮之說,一時皆服 其先見。」

《江南通志》:「梅淳字凝初,當塗人。隆慶辛未進士,為濟 寧道。時河流衝決,淳疏築有功,賜以金帛,授雲南布 政使。」

《淮安府志》:「申其學,山東日照人。舉行鄉約保甲,力鋤 罡惡,窩訪查,用河夫築堤環城,以捍河水泛溢之患, 而往來坦道,人甚便之,不費公帑。」

《明會典》。「萬曆元年,茶城復淤,修建境山閘,并護房村 等處堤岸,及築遙堤。」

《續文獻通考》:「萬曆元年,河決萬家口,決房村。」

萬曆二年,決「鄒家館。」

《徐州志》:「王宗沐,臨海人。由進士萬曆初,歷任總漕都 御史。甲戌歲,海嘯河溢,全徐罹變,懇疏乞憐,願留漕 糧賑濟,上特允之。」

《濟南府志》:「萬曆三年六月,德州河決。」

《明會典》:「萬曆四年,開草灣導河,自安東縣後至金城 五港入海,然汎濫如故。曹、豐、徐、沛之間,隨塞隨決。」 《徐州志》:「萬曆四年丙子八月,河決大行堤數處,民多 流移。」

《明會典》:「萬曆五年,秦溝復淤,自崔家口歷北陳、鴈門 集等處,至九里山,出小浮橋。其一支自九里溝誼安 山歷符離,出小河口。而崔鎮大決,散漫湖泊間,桃源 以下,故渠多淺。」

《續文獻通考》:「萬曆五年,決曹縣韋家樓,碭山縣張家 屯。」

《明會典》。「萬曆六年,命官治河,乃議塞崔鎮口,因築遙 堤,束水衝沙。其南岸自三山頭至李子鋪,長二萬八 千五百五十八丈。又自歸仁集築橫堤至孫家灣,長 七千六百八十餘丈。又於桃源縣馬廠坡築堤,長七 百四十丈,以遏南奔入淮之勢。其北岸自谷山至直 河,長九千四百六十四丈。又自古城至清河,長一萬」 八千四百十丈,建崔鎮等滾水石壩四座以緩泛溢 之水,使不能潰隄而出,河流乃安。

《續文獻通考》:「萬曆六年決崔鎮時河災之羨溢中國 也尤甚。惟是務修築,培高堰以束淮水,造遙堤以束 黃流,當事者猶極意經理。河南則于家店、劉獸醫口、 黃陵岡、陶家店、馬家湖、銅瓦廂、挖泥河、煉城口、榮花 樹、芝蔴莊等溜,山東則楊家口、梁靖口、毛黃寨、王家 壩、侯家村,以其地皆掃灣,迎溜湍急,先年往往由此 失事,故極意經理之耳。」自是之後,堤堰既堅,河淮即 順,所在安流,久享其利。

《江南通志》:「萬曆六年,命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潘季 馴總督河漕,築高家堰六十餘里,歸仁集堤四十餘 里,柳浦灣堤,東三十餘里,西四十餘里。塞崔鎮等決 一百三十餘處。徐、睢、邳、宿、桃、清兩岸築遙堤,共長五 萬六千四百三十餘丈,馬廠坡堤七百四十餘丈,築 碭山大壩,豐縣邵家大壩各一道,築徐、沛、豐、碭縷堤 一百四十餘里,砌八淺寶應湖石堤,共長一千五百 七十餘丈。建崔鎮、徐昇等四減水壩。修復淮安新舊 閘,遷宿遷通濟閘于淮安甘羅城南故道,盡復歸仁 集堤在桃、宿境內黃河南岸。上年河決徐、邳,水由睢 寧五河、虹縣直衝桃、宿小河口。白洋河挾白鹿、邸家 二湖之水,浸及泗州正河勢奪,梗阻漕運,故議築歸 仁堤橫截之。自孫灣起至歸仁集止,計長七千六百 八十餘丈。前此桃源南岸諸決,由馬廠坡南奔入淮 河,而北岸又自崔鎮等決,故正河淤墊。今北岸俱築 遙堤,而南岸因高岡橫築斜堤一道,兩堤夾峽,自無 奪河之患。」馬廠坡在桃源縣,橫堤長七百四十六丈, 蓋慮黃河大漲,則從「此入淮而淮為之淤,淮水大漲 則從此洩出而清口流弱。寺故特築橫堤一道以遏之, 使黃不得入,淮不得出,最為緊關。清浦原無來流,全 借河流內灌,方可浮舟,而黃流甚濁,恐至淤墊,故設 天妃等五閘,遞亙啟閉,以便節宣。時將入伏,閘外即 築軟壩。一應船隻俱于五壩車盤。」後因天妃閘全納 濁流,故復改于三里溝,復改于甘羅城,即今之通濟 閘是也。此處為南河口,乃淮水獨經之地,離黃向淮, 用清避濁,漕渠無淤墊之患,舟航有利涉之休,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