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更之曰和樂郡也。」徐州治城內有漢司徒袁安、魏中 郎徐庶等數碑,並列植于街右,咸曾為楚相也。大城 之內有金城,東北小城,劉公更開廣之,皆壘石高四 丈,列壍環之。小城西又一城,是大司馬琅邪王所修, 因項羽故臺經始,即構宮觀門閣,惟新厥制。義熙十 二年,霖雨驟澍,汴水暴長,城遂崩壞。冠軍將軍、彭城 劉公之子也,登更築之,悉以塼壘,宏壯堅峻,樓櫓赫 奕,南北所無。宋平北將軍、徐州刺史河東薛安都舉 城歸魏,魏遣博陵公尉苟仁、威陽公孔伯恭援之。邑 閣如初,觀不異昔,自後毀撤,一時俱盡。間遺工雕鏤 尚存,龍雲逞勢,奇為精妙矣。城之東北角,起層樓於 其上,號曰彭祖樓。《地理志》曰:「彭城縣,故彭祖國也。」《世 本》曰:「陸終之子,其三曰籛,是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 曰彭祖冢。彭祖長年八百,綿壽永世」,於此有冢,蓋亦 元極之化矣。其樓之側汴帶泗東北,為二水之會也。 聳望川原,極目清野,斯為佳處矣。

按《寰宇記》。「睢水在縣南,汴水在縣北。梁孝王廣睢陽 城七十里,開汴河後。汴水始經城南。積而為蓬池澤。」 按《金史地理志》。開封府開封附郭有古通津、臨蔡 關、汴河。

陽武。有汴河。

《中牟》:有汴河。

陳留:有汴河。

睢州襄邑。古襄牛地。有汴河。

歸德府:「睢陽」宋名宋城。有鷹鷺池、《汴水》。

寧陵。大定二十二年,徙于汴河堤南。古城有汴水, 下邑有汴水。

穀熟。有汴水。

亳州酇。有汴河。

永城。有汴河。

宿州,「符離。」有汴河。

臨渙:有汴河。

泗州虹。有汴河。

徐州,「蕭。」有古汴渠。

按《續文獻通考》:「河南開封府汴河,源出滎陽縣大周 山,合京、索、須、鄭四水,東南至中牟縣,北入黃河。」 歸德府「汴河,當寧陵縣之衝,由陳留下達于徐。 江南徐州汴水,自河南開封府界東流過蕭縣,至州 城東北,與泗水通。」

鳳陽府。汴河自宿州流入虹縣。至泗州東西兩城之 間入于淮。隋大業中開。

按《河南通志》:開封府:「汴河自滎陽達府城西,東流至 中牟縣界。」

歸德府「汴河」在府城南。

按《開封府志》,汴河本作「汳」,即浚儀渠也。一名蒗蕩渠。 源出滎陽大周山下,受西南諸山谿京須、索、鄭之水, 東流至中牟縣北,與沙水同流,東南至浚儀而分一 瀆南注為沙,一瀆東注為汴。漢平帝時,黃河南奔衝 汴。明帝永平中,命王景修汴堤渠,自滎陽東分,疏河、 汴二水,令黃河東北流入海,汴河東南流入泗。隋大 業元年,開通濟渠,自板渚引河,歷滎澤入汴,又自大 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于淮渠,廣四十步,渠傍皆築 御道,樹以柳,名曰「隋堤」,一曰「汴堤。」宋定都汴梁,汴水 穿,都中有上水門、下水門,歲漕江、淮、浙、湖之粟六百 萬石達京師,常至決溢,設官司之。元至元二十七年, 黃河決,始淤塞。舊府治南有汴渠故蹟,即其地也。止 存今沙河,一名賈魯河,又名小黃河,受京須、索、鄭諸 水,經朱仙鎮呂家潭,至扶溝,東北受雙洎河水,又東 南入西華境,遶城西北、東三面,又東南經李方口西, 又東南合潁、汝二河入商水境,逕周家口,又東受清 水及柳莊河水,為白馬溝,其南為潁岐口。沙水東流, 潁水東南流,逕南頓鎮,又東南逕項城北,受瀔水、汾 水。又東入沈丘境,至潁州復與沙水合流。東逕槐坊 店,折而東南,受枯河水。又東逕紙店《界首集》,入江南 太和縣界。又東由潁州北合注于淮。

須水,源出滎陽南萬山中,東流經縣北境,合索水達 於汴。

索水,源出滎陽南小陘山清水嶺之聖水池,北流入 京水合汴。

按《歸德府志》:「商丘縣汴河,在府城南五里,或曰即蒗 蕩渠,元至元中淤,至嘉靖中疏後復淤。」

夏邑縣柳河,在縣南三十里。自汴河東流入於永城, 經清河口達於淮。

按《江南通志》:「鳳陽府汴河在虹縣,自開封經宿州至 本縣,東南流抵泗州入淮。隋大業中開導,又名通濟 渠。」

按《徐州志》,「汴河一名沁河,一名小黃河。」《一統志》云:「汴 水源出河南滎陽縣大周山,東流至中牟縣入黃河。 沁河出山西沁源縣,經山東流至河南懷慶府入黃 河。」又按《漕河志》云:「河居中,汴居南,沁居北。河南徙則 與汴合,北徙則與沁合。」故此河之名有三。今沁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