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不達,惟河合於汴爾。汴由西來,勢甚湍悍,逕州城之 東北,與泗水合,故稱「汴泗交流。」自嘉靖末徙西北,出 秦溝,流至州城東南而下,亦通塞靡恆云。

秦溝在城東北三十里。隆慶中,成大河。今汴水逕此 大彭溝。

龍溝。

湖澱溝:

楊月溝,皆在城西北三十餘里,與五河並分流以達 於汴。

泗河源出山東泗水縣陪尾山,其源有四,因名。水由 境山歷茶城南流,至州城東北,與汴水合。嘉靖間,汴 水北徙,出秦溝,泗水至茶城即與汴合,循城東南以 達于淮。

蕭縣汴河在縣城南。

西流河在縣南二十里。浮、綏諸湖皆由此出逕瓦子 口,至兩河口入汴水。

宿州汴河經宿州境入虹縣。

睢溪,汴水入睢之口。

靈璧縣「汴水」,在縣治南二十步。

按《鳳陽府志》:虹縣,汴河由宿州東來,經縣治前,至泗 州入淮。《漢紀》:「明帝永平十二年,遣將作謁者王吳修 汴渠。」《註》云:「汴渠即蒗蕩蕖首受河水。」《水經注》云:「渠流 東注浚儀,又曰浚儀渠。」《輿地廣記》云:「汴渠在河陰縣 南二百五十步。」河陰,漢之滎陽縣。《河渠書》云:「禹於滎 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索隱》云:「為二流,一南經陽武」, 為官渡水,一東經大梁,今之汴渠是也。韓昌黎《贈張 僕射》詩云:「汴泗交流郡城角。」注:汴水在徐之西,泗水 在徐之南。蘇氏《書傳》云:自唐以前,汴、泗會於彭城之 北,然後東南入淮。近歲汴水直達於淮,不復入泗矣。 大業元年開導,名通濟渠,首受黃河,至泗州入淮,自 隋始也。唐、宋之世,皆為漕渠,宋漕運尤以汴河為急, 歲運六百萬石,今河淤塞,有故堤存焉。

新河源出東七都,南接汴河,東北流入宿遷界入泗 水。

泗州汴河即隋時所開,自大梁通淮,今上流堙塞,夏 月水漲,舟楫可通,虹縣冬月水涸不通。

古汴河今呼為「閘口。」

欄馬河在州城北十八里。夏月水通汴入淮。

直河在州城東北二十里。宋崇寧間開,由汴河達淮 大沱溝去城九十三里,水流入汴。

小沱溝在城北十三里。水流入汴。

天長縣金溝,在縣東北,乃汴河經金溝集以達於邗 溝。

淮安府淮河在府治西南五里許,自泗州東北流與 汴河合,東北入於海。

汴水部總論

程大昌《禹貢論》。

菏水論一

臣既病論濟者之紛紛無宿,於是《本經》以求諸史,廣 證博考,然後知桑欽敘濟自滎澤以上誤加七折者, 乃後世之汴源也。惟於《禹貢》無所發明,故別設後論 以著之。臣獨怪夫禹時既未有汴,如兗、青貢道,徑趨 濟以達河,是可明矣。若夫徐、揚自江、海、淮、泗而下,固 可交致,至於自泗以上,無汴可浮,則其道必當由濟 乃得至河。今其間顧有不然者,孔穎達固已疑之而 不得其說,此亦《經》之大肯綮也。蓋兗之敘貢曰「浮于 濟、漯,達于河」,是濟之入河可以自致者也。至青則曰 「浮于汶,達于濟」,達濟則河自可致,雖河亦無書可也。 揚之貢雖沿江海達淮,而臨淮未可隨汴,則以達于 泗為至,亦其理矣。至於徐之貢道由淮入泗,則泗固 可通,泗不接濟,則與河絕,如之何其可徑達,而曰「浮 于淮、泗,達于河」也耶?臣嘗深考之矣。此時不獨未有 臨淮之汴,雖彭城之汴亦未有也。臨淮之汴,即今泗 州隨渠,唐及本朝因之者是也。彭城之汴,即大梁東 派,正名為汳,而分流為獲,暨至彭城之北,而東向以 入于泗者也。鴻溝西派,先東派有之,而史遷尚言出 于三代以後,比之汳獲,其自彭城入泗者最為後出, 則禹時決尚未有也。然則徐既浮泗,其向北而上,必 再有一水乃可達濟,而與冀河相及。此時既未有汴, 固不可自彭城之西而直達于河。且泗水以上,又未 見有水可以達濟,而《經》亦越「濟」不書,不知《徐貢》何以 得與河通?孔穎達遂為之說曰:徐州北接青州,既浮 淮、泗,當浮汶入濟,以達於河。此絕誤也。泗不通汶,使 誠入汶,當如荊梁中間陸行之例,書「逾沔」「逾洛」以實 之。今《經》言達河,則知決不踰陸浮汶也。然則徐之淮、 泗,此時西未有汴,東不通汶,其入河之道竟不可考 邪?蓋嘗究求久之,乃得兩說:其一班固志湖陵別出 一水,自名為河,正引《徐貢》「浮淮、泗達河」之文;其一,許 氏《說文》因菏立釋,亦引《徐貢》本語,而曰「達菏」,不曰「達 河。」二者雖異,臣嘗考之,而皆以《經》之菏水為達濟之 因也。夫惟菏河之水,南既可以接泗,北又可以上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