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出臣前章,面詔大臣與本監及知水事者,按地形水 勢,具圖以聞。」不報。至五年十月癸巳,乃詔導河水入 汴。

《聞見近錄》:「汴河舊底有石板,石人以記其地里。每歲 興夫開導,至石板,石人以為則,歲有常役,民未嘗病 之,而水行地中,京師內外有八水口泄水入汴,故京 師雖大雨,無復水害」,昔人之畫善矣。偶張君平論京 畿南京、宿、亳、陳、潁、蔡等州積水,以南京言之,自南門 二堤直抵東西二橋,左右皆瀦澤也。漁舠鳴榔如江 湖。君平請權借汴夫三年,通泄積水。於是諸郡守令 等,始帶溝洫河道,三年而奏功,凡瀦積之地為良田。 自是汴河夫借充他役,而不復開導。至元祐五年,實 七十年。又舊河並以水岸,後人止用土筏棧子,謂之 「外添裡補。」河身奔兌,即外補之,故河日加淺,而水行 地上矣。

南京去汴河五里,河次謂之「河市。」五代國初,官府罕 至,舟車所聚,四方商賈孔道也。其盛非宋州比。凡群 有宴設,必召河市樂人,故至今俳優曰「河市樂人。」 《揮麈後錄》:汴水湍急,失足者隨流而下,不可復活。舊 有短垣,以限往來,久而傾圮,民佃以為浮屋。元祐中, 方達源為御史,建言乞重修短垣,護其堤岸。疏入,報 可,遂免渰溺之患。達源名蒙,桐廬人,陳述古婿,多與 蘇、黃游。奏疏見其家集中,用載於此。臣聞為治先務, 在于求民疾苦,與之防患去害。至於一夫不獲,若己 推而納於溝中。昔者子產用車以濟涉,未若大禹思 溺者之由。己溺之心如此,故能有仁民之實,形于政 令,而下被上施,欣戴無斁。今汴堤修築「堅全,且無車 牛濘淖,故途人樂行於其上。然而汴流迅急,墜者不 救。頃年並流,築短牆為之限隔,以防行人足跌、乘馬 驚逸之患。每數丈輒開小缺,以通舟人維纜之便,然 後無隕溺之虞。比來短牆多隳,而依岸民廬,皆蓋浮 棚,月侵歲展,岸路益狹,固已疑防患之具不周矣。近 軍巡院禁囚,有馳馬逼墜河者,果于短牆隳圮之處 也。又聞城內續有隕溺者,蓋由短牆但係河清兵士 依例修築,而未有著,故官司不常舉行。欲望降指揮, 京城沿汴南北兩岸,下至泗州,應係人馬所行汴岸, 令河清兵士並流修牆,以防人跌馬驚之患。每數丈, 聽小留缺,不得過二尺。或有圮壞,即時循補。其因裝 卸官物權暫拆動者,候畢即日完築。或有浮棚侵路, 亦令徹去。委都水監及提舉河岸官司常切檢察,令 天下皆知朝廷惜一民之命,若保赤子」,聖時之仁術 也。達源生三子:元修字時敏;元若字允迪;元矩字道 縱,皆有才名於宣、政間,世以為「陰德之感。」時敏之子 即務德也。

《東軒筆錄》:汴渠舊例,十月閉口則舟楫不行。王荊公 當國,欲通冬運,遂不令閉口。水既淺澀,舟不可行,而 流冰頗損舟楫。於是以腳船數十,前設巨碓,以搗流 冰,而役夫苦寒,死者甚眾。京師有諺語曰:「昔有磨,磨 漿水;今見碓,搗冬凌。」

《宋史河渠志》:紹聖元年,帝親政,復召宋用臣赴闕。七 月辛丑,廣武埽危急。壬寅,帝語輔臣:「埽去洛河不遠, 須防漲溢下灌京師。」明日,乃詔都水監丞馮忱之相 度築欄水簽堤。丁巳,帝諭執政曰:「河埽久不修,昨日 報洛水又大溢,注於河,若廣武埽壞,河、洛為一,則清 汴不通矣。京都漕運殊可憂。宜亟命吳安持、王宗望 同力督作,苟得不壞,過此須圖久計。」丙寅,吳安持言: 「廣武第一埽危急,決口與清汴絕近,緣洛河之南,去 廣武山千餘步,地形稍高。自鞏縣東七里店至今洛 口,不滿十里,可以別開新河,導洛水近南行流,地里 至少,用功甚微。」詔安持等再按視之。十一月,李偉言: 「清汴導溫、洛,貫京都,下通淮、泗,為萬世利。自元祐以 來屢危急,而今歲特甚。臣相視武濟山以下二十里, 名神尾山,乃廣武埽首所起,約置剌堰三里餘,就武 濟河下尾廢堤、枯河基址,增修疏導,回截河勢東北 行,留舊埽作遙堤,可以紓清汴下注京城之患。」詔宋 用臣、陳祐甫覆按以聞。十二月甲午,戶部尚書蔡京 言:「本部歲計,皆藉東南漕運,今年上供物至者十無 二三,而汴口已閉。臣責問提舉汴河堤岸司楊琰,乃 稱自元豐二年至元祐初、八年之間未嘗塞也。」詔依 元豐條例。明年正月庚戌,用臣亦言:「元豐間四月導 洛通汴,六月放水,四時行流不絕。遇冬有凍,即督沿 河官吏伐冰通流。自元祐二年冬,深輒閉塞,致河流 涸竭,殊失開道清汴本意。今欲卜日伐冰,放水歸河, 永不閉塞。及凍解,止將京西五斗門減放,以節水勢。 如惠民河行流,自無壅遏之患。」從之。

三年正月戊申,詔提舉河北西路常平李仲罷歸吏 部。仲在元祐中提舉汜水輦運,建言:「西京、鞏縣、河縣、 汜水、河陰縣界,乃沿黃河地分,北有太行,南有廣武 二山,自古河流兩山之間,乃緣禹跡。昨自宋用臣創 置導洛清汴,於黃河沙灘上節次創置廣雄、武等堤 埽,到今十餘年間,屢經危急。況諸埽在京城之上,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