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鴉悉集,朝去晚來。他日之蒲州,將渡黃河,一老人曰: 『待別船來,與汝同渡』。昂止。既而中流舟覆,昂獨得免, 人皆以為孝感所致。」

某氏遺姓張,鉞妻。成化二十年,河東大旱,人相食。鉞 與妻就食河南,渡黃河中流,鉞囑妻曰:「我投水死,汝 從人,弗我念也。」鉞入水,妻墜從之,相繼淪沒。舟中之 人,無不悲泣。

《臨洮府志》:「成化二十三年,蘭州黃河清。」

《揚州府志》:「高銓字宗選,江都人。成化己丑進士,履官 至南京戶部尚書。歷官所至,務持大體,咸著政績。歸 德有黃河退地千餘頃,為親藩所據,上命中官與銓 按實,銓欲還民,中官怒,脅以惡語,銓執不變,竟如其 議。張秋河決,上治河十二議。」

《河南通志》:「張曉字光曙,陜西三原人。弘治初,為河南 副使。時河決黃陵岡,浸于汴,曉奉命治之,導河幾千 里,俾復故道。工竣,上勞以幣鏹,進按察使。」

張鼐字用和,山東歷城人。弘治初為河南僉事。值黃 河泛溢,鼐督治有功。汴民為立「生祠。」

《明會典》:「弘治二年,河決金龍口,東北至張秋鎮入運 河,而紅荊口并陳留、通許二縣俱淤淺,命官治之。」 《江南通志》:「弘治二年,命侍郎白昂導河,由壽達淮。」 《續文獻通考》:「弘治二年,塞三流之北,又新開榆木集 口,經虞城縣、碭山縣四口,衝出蕭縣,出小浮橋。今塞。 五月,河決汴城入淮,復決黃陵岡入海。」

《兗州府志》:「弘治二年,河徙汴城東北過沁水,溢流為 二,一經蘭陽、歸德,至徐邳入淮。一自金龍口黃陵岡, 東經曹濮,決張秋運河。命刑部侍郎白昂治之,役夫 三十五萬,遂塞金龍口於滎澤,開渠導河,由陳潁至 壽州達于淮。」

《續文獻通考》:「弘治三年四月,河決原武,議遷河南省 城,不果。命白昂往治之。」

《山東通志》:「弘治三年夏,河決,命戶部左侍郎白昂往 治之。先是河決原武,支流為三:一出封丘金龍口,漫 於曹、濮,衝張秋長隄;一出中牟,下尉氏;一汎濫於蘭 陽、儀封、考城、歸德,至宿遷。乃命昂往治之。昂復舉南 京兵部郎中婁性協治,乃築陽武長堤以防張秋,引 中牟之決以入淮,浚宿古汴河以達泗,自小河西抵 歸德飲馬池中,經扶離橋一帶,皆浚而深廣之。又疏 月河十餘,以殺其勢,塞決口三十六。」由是河入汴,汴 入濉,濉入泗,泗入淮,以達於海,水患稍息。又以河南 入淮非正道,乃復自魚臺歷德州至吳橋,修古河隄。 又自東平北至興濟,「鑿小河十二道,引水入大清河 及古黃河以入海。河口各作石堰,相」水盈縮,以時啟 閉焉。

《山西通志》:「弘治四年,文水河溢,害稼及民廬舍。」 《明會典》:「弘治五年,河決,未幾,又決張秋運河,水從以 入海,運舟甚艱。命內臣及文武官往治,發丁夫數萬, 於黃陵岡南濬賈魯河一帶,分殺水勢。下由梁靖口 至丁家道口,會黃河出徐州,流入運河。又從黃河南 濬孫家渡口,別開新河一道,導水南行,由中牟至潁 州,東入于淮。又濬四府營淤河,由陳留縣至歸德州, 分為二派:一由宿遷縣小河口,一由亳縣渦河會于 淮。又從黃陵岡至楊家口築壩堰十餘,并築大名府 三尖口等處長堤二百餘里,及修南岸于家店、筒瓦 廂等處堤一百六十里。」始塞張秋決口,更名曰「安平 鎮。」又於河東置減水石壩,分五洞以洩水勢,令管河 官隨時修治。

《江南通志》:「弘治六年,河決,命平江伯陳銳共役丁夫 十二萬有奇治之。濬孫家渡口,開新河七十餘里,導 水南行,以入于淮。又濬四府營之淤河,一由宿遷小 河口,一由亳州渦河,分為二派,共入於淮。」

《山東通志》:「弘治六年,擢浙江左布政使劉大夏為右 副都御史,督治決河。時河復決楊家金龍等口,東衝 張秋堤,命工部侍郎陳政治之。政卒,乃命大夏。」 《續文獻通考》:「弘治七年二月,河復決張秋。夏四月,命 太監李興、平江伯陳銳協同都御史劉大夏督治張 秋決河。先是大夏既受命,循河上下千餘里,相度形 勢,乃」集河南、山東二省守臣議。大夏曰:「黃河猛悍,張 秋乃下流襟喉,未可輒治。於上流分導南行,復築長 堤以禦橫波,且防大名、山東之患,候其循軌,而後決 可塞也。」疏上,報可。工方興,而張秋東堤九十餘丈合 運河水,盡由東阿舊監河以入於海。糧運愆期,訛言 沸騰,謂河不可治,宜復前元海運。或謂陸輓雖勞無 虞,乃復命興等協治之,遂塞張秋堤,更名安平鎮云。 時劉大夏等發丁夫數萬,於黃陵岡南濬賈魯河一 帶,分殺水勢。又濬孫家渡口,別開新河一道,導水南 行,由中牟至潁州,東入於淮。又濬四府營淤河,由陳 留縣至歸德州,分為二派:一由宿遷縣小河口,一由 亳州渦河會於淮。築長堤,起河南胙城,經滑、長垣、東 明、曹、單諸縣,盡徐州,長三百六十里,始塞張秋堤,分 土命工,五旬而事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