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城西南,同源分派,裂為二水,南為苟泉,北則吳瀆,二 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陸真阜, 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南合注于吳陂也。次陸真阜 之東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參差合 次,南注于陂。泉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 獻帝為山陽公。「濁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陂 澤側有隤地。疑作城也。《春秋?隱公十一年》,「王以攢茅隤 十二邑與司寇蘇忿生者也。」京相璠曰:「河內修武縣 北有故隤城,實中。今世俗謂之皮塏。」宋本作垣方四百步, 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謂《蘭丘》也。 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際陂。陂舊本作三宋本作山或疑作 之世謂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即古攢茅也。 杜預曰:「二邑在修武縣北,所未詳也。」又東,長泉水注 之,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逕一十三里,重源濬發於 鄧城西北,東南伏流,世亦謂之重泉水也。又逕七賢 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貞萋。魏步兵校尉陳 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司徒河內山濤、司徒 琅邪王戎、黃門郎河內向秀、建威參軍沛國劉伶、始 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陽,結自得之遊,時人號之為 「竹林七賢」也。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後人立廟於 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南流注于長泉水。郭緣生《述 征記》所云「白鹿山東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 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其水又南逕鄧城東,名之為 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也。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 白屋,即於此也。其水又東南流,逕隤城北,又東南歷 澤注於陂。泉水東流,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於清水, 謂之長清河。而東周永豐城有丁公泉,發於焦泉之 右。次東又得焦泉,泉發于天門之左,天井固石,天門 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餘,更無所 出,世謂之「天門」也。東五百餘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 容人,平得二字疑誤孫云或作平行東南入,徑至天井,直上三匹 有餘,扳躡而昇,至《上東平》。一作平東西二百步,南北七百 步,四面嶮絕,無由昇陟矣。上有比丘釋僧訓精舍,寺 十有餘僧,給養難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 雜樹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常無增減,山 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室二間。古本作二口吳改作二間舊是隱 者念一之所,今無人矣。泉發於北阜,南流成溪,世謂 「焦泉」也。次東得魚鮑泉,次東得張波泉,次東得三淵 泉,梗柯參連,女宿相屬。古本作梗河參連女宿相屬吳改作柯按隋天文志梗河 三星在大角北李云女宿即須女四星此蓋謂魚鮑張波三淵之三泉如梗河之參連并焦泉為四似女 宿之相屬也是四川在重門城西,並單川南注也。重門城, 昔齊王芳為司馬,廢之宮於此,即《魏志》所謂「送齊王 於河內重門」者也。城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 有安陽陂,次東又得卓水陂穴東有北門陂,陂方五 百步,在共縣故城西。漢高帝八年,封旅罷師為共嚴 侯國。按史記年表云八年封盧罷師為共侯諡曰莊此旅字即盧字古通用嚴避明帝諱即共 和之故國也。共伯既歸帝政,逍遙于共山之上,山在 國北,所謂「共北山」也。莊子云共伯得乎共首司馬彪注云厲王之難共伯即于王位 十四年大旱屋焚召公卜之曰厲王為祟乃立宣王共伯復歸于宗逍遙得意共山之首「仙者,孫 登之所處。」袁彥伯《竹林七賢傳》,「嵇叔夜嘗採藥山澤, 遇之于山。冬以被髮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絃琴 而五聲和。其水三川南合,謂之清川。」又南逕凡城東。 司馬彪袁崧《郡國志》曰:「共縣有汎亭,周凡伯國。」《春秋 隱公七年經》書「王使凡伯來聘」,是也。杜預曰:「汲郡共 縣東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與前四水總 為一瀆,又謂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東,周新 豐塢,又東注也。

東北過獲嘉縣北。《漢書》稱「越相呂嘉反,武帝元鼎 六年,巡行於汲郡中鄉,得呂嘉首,因以為獲嘉縣。後 漢封侍中馮石為侯國。縣故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 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彥善,縣人也。累遷桂陽郡五官 將,尚書僕射。遭憂,服闋,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 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淪毀莫記。」清水 又東周新樂城,城在獲嘉縣故城東北,即汲水新中 鄉也。汲水當作汲郡

又東過汲縣北。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 有石夾水,飛湍濬急也,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常釣 于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 望君。」宋本作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 崔瑗曰:「太公甫生于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 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於 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邵舊本作邠勤等咸曰「宜之。」 遂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 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 故居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于其上。 太公避紂之亂,屠隱市朝,遯釣魚水,何必渭濱,然後 磻溪。苟愜神心,曲渚則可,磻溪之名,斯無嫌矣。清水 又東逕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橋石崩褫,餘基尚存。清 水又東,與倉水合,水出西北方上山西倉谷,谷有倉 玉珉石,故名焉。其水東南流,潛行地下,又東南復出, 俗謂之雹水。東南歷牧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