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75

此页尚未校对

地平衍,據皋跨澤,悉牧野矣。《郡國志》曰:「朝歌縣南有 牧野。」《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 牧野,《詩》所謂『牧野洋洋,檀車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 干冢,前有石銘,題隸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記唯此, 今已中折,不知誰所誌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 巡,親幸其墳而加弔焉。刊石樹碑,列于墓隧矣。雹水 又東南,入于清水,又東南逕合城南,故三會亭也。以 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逕屬皇臺東北, 南注之也。

又東入于河。謂之清河,即淇河口也,蓋互受其名 耳。《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內黃縣南,無清水可來,所有 者唯鍾是水耳。」蓋河徙南注,清水瀆移,唯流逕絕餘 目,故東川有清河之稱,相嗣不斷,目尚存。故東川曹 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復故瀆矣。

按:《魏書地形志》,「遼西郡海陽。」二漢、晉屬。有橫山、新 婦山、清水。

南陽郡宛。二漢、晉屬。有清水、梅溪水。

按:《隋書地理志》,「京兆郡宜君。」舊置宜郡。《開皇初》郡 廢。有清水。

延安郡,金、明。有冶官。有《清水》。

《清化郡》「清化。」有「伏疆山」、《清水》。

汲郡衛。舊曰「朝歌。」大業初,置汲郡,改朝歌縣曰「衛」, 廢清淇入焉。

按:《金史地理志》,濟南府:「長清。」有劘笄山、隔馬山、黃 河、清水。

《絳州垣曲》。有王屋山、清廉山、黃河、清水。

延安府「膚施。」有洛水、清水、濯巾水。

按:《續文獻通考》:「河南衛輝府清水,源出輝縣西南,東 南流經獲嘉縣,又東北入淇縣界。」

按《河南通志》:「清水源出輝縣西南七十里山陽鎮,東 南流經獲嘉縣界,又東北入淇縣界,合于淇水。」 小清河在獲嘉縣北十五里,源出太行山麓,東流入 衛河。

按《衛輝府志》:「清水河在獲嘉縣北十五里,源出輝縣 西南七十里山陽鎮,東南流經本縣北境,分為二派, 一東流入輝縣河合村,與衛河合流;一西入三橋陂, 接太白陂,復逆流東入清水,名泥河。」

按《輝縣志》,清水在縣西南七十里山陽鎮,東南流,逕 獲嘉縣界入衛河。

按:《獲嘉縣志》,清水河在縣北十五里,源出輝縣西南 七十里山陽鎮,東南流經本縣城北。

小清河在縣北十五里。源出太行山麓,東流入衛河。 太白陂,一名「吳澤陂」,即今三橋陂,在縣西北十五里。 自修武縣入境,下流入清水河。

按《淇縣志》,「清水在縣西北三十里,自獲嘉縣來,至此 入淇水。」

淇水,源出彰德府林縣西大號山,流經淇縣西北三 十里,合清水入衛河。

蒼水自彰德府林縣界流入蒼峪口,東南流至道元 村入清水。

「衛河」源發輝縣蘇門山,由新鄉、衛輝流經淇縣南二 十里西巖村,至薛村,與淇水合流,入濬縣境。東逕山, 東至直沽達於海。

按《新鄉縣志》:「清河源發輝縣西南山陽鎮,至合河鎮 西,與衛水合。今自獲嘉即入小丹河,此河止存故道, 每逢雨集,衛水輒溢,民受其害。」

清水部紀事

《陳書吳明徹傳》,「太建九年,詔明徹進軍北伐,周徐州 總管梁士彥率眾拒戰,明徹頻破之,因退兵守城,不 復敢出。明徹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環列舟艦于城下, 攻之甚急。周遣上大將軍王軌將兵救之。軌輕行自 清水入淮口,橫流豎木,以鐵索貫車輪,遏斷船路。」 《魏書太武帝本紀》:「神麚三年八月,清河群盜殺太守 劉」義隆,將到彥之自清水入河,泝流西行。帝以河南 兵少,詔攝四鎮,乃治兵,將西討。

四年春正月,劉義隆將檀道濟、王仲德從清水救滑 臺,丹陽王叔孫建、汝陰公長孫道生拒之。

《唐書德宗本紀》:建中四年「正月丁亥,鳳翔節度使張 鑑及吐蕃尚結贊盟于清水。」

《宋史五行志》:「太祖乾德四年八月,淄州清河水溢,壞 高苑縣城,溺數百家及鄒平縣田舍。」

開寶四年六月,鄆州河及汶、清河皆溢,注東阿縣及 陳空鎮,壞倉庫、民舍。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九月,鄆州清、汶二水漲,壞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