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7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目錄

 濟水部彙考一

  考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三卷

濟水部彙考一

北瀆大濟

濟水,發源于河南懷慶府濟源縣城西九十里王屋 山,始出為沇水,既見而洑,至縣北三里復出,東流為 濟水。其水有二源,合流逕孟縣城東,又至溫縣城西 南虢公臺,入于河。潛行絕河,復出于河之南,至開封 府滎澤縣,又溢而為滎水。忽而又洑,歷鄭州、中牟、祥 符、陳留、杞縣、睢州、歸德,至山東兗州府定陶縣復出。 即《書》所謂「東出于陶丘北」也。又東至曹州,過菏澤。又 東北至兗州府東平州壽長縣,與汶水合流。又東北 至青州府博興縣,入于海。

按:《書經夏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 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 入于海。」泉源為沇,流去為濟,在溫西北平地。濟水 入河,並流十數里,而南截河,又並流數里,溢為滎澤, 在敖倉東南陶丘,丘再成也。濟與汶合,北折而東。 《地理志》云:濟水在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南至河內武 德縣入河。傳言「在溫西北平地」者,濟水近在河內,孔 必驗而知之,見今濟水所出,在溫之西北七十餘里。 既入于河,與河相亂,而知截河過者,以河濁濟清,南 出還清,故可知也。丘再成,其形再重也。郭璞云:「今濟 陰定陶城中有陶丘。」《地理志》云:「定陶縣西南有陶丘」 亭。蔡傳「沇水,濟水也,發源為沇,既東為濟。」《地志》云:「濟水 出河東郡垣曲縣王屋山東南,今絳州垣曲縣山也。 始發源王屋山頂崖下,曰沇水。既見而伏,東出于今 孟州濟源縣二源,東源周迴七百步,其深不測;西源 周迴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合流至溫縣,是為濟 水。歷虢公臺西南入于河。」溢,滿也。復出河之南,溢而 為滎,滎即滎波之滎,見豫州。又東出于陶丘北,陶丘, 地名。再成曰:陶,在今廣濟軍西。又東至于菏,菏即菏 澤。謂之至者,濟陰縣自有菏、泒、濟流至其地爾。汶,北 汶也。又東北至于東平府壽張縣安民亭,合汶水,至 今青州博興縣入海。唐李賢謂:「濟自鄭以東,貫滑、曹、 鄆、濟齊、青,以入于海。」《本朝樂史》謂:「今東平」、濟南、淄川、 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謂之清河。酈道元謂:濟水當 王莽之世,川瀆枯竭,其後水流徑通,津渠勢改,尋梁 脈水,不與昔同,然則滎澤濟河雖枯,而濟水未嘗絕 流也。程氏曰:「滎水之為濟,本無他義,濟之入河,適會 河滿,溢出南岸,溢出者非濟水因濟而溢,故禹還以 元名命之。」按:程氏言「溢」之一字固為有理,然出于河 南者既非濟水,則禹不應以河枝流而冒稱為濟,蓋 溢者指滎而言,非指河也。且河濁而滎清,則滎之水 非河之溢明矣。況《經》所書單立導沇條例,若斷若續, 而實有源流,或見或伏而脈絡可考,先儒皆以濟水 性下勁疾,故能入河穴地,流注顯伏。南豐曾氏《齊州 二堂記》云:「泰山之北,與齊之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匯 於黑水之灣,于黑水之灣,又西北匯于柏崖之灣,而 至于渴馬之崖,蓋水之來也眾,其北折而西也,悍疾 尤甚,及至于崖下,則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歷 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湧出,高或致數尺,其旁之 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齊人皆謂嘗有棄糠于黑』」水之 灣者,而見之于此。蓋泉自渴馬之崖潛流地中,至此 復出也。其注而北,則謂之濼水,達于清河以入于海, 舟之通于濟者,皆于是乎達也。齊多甘泉,其顯名者 十數而色味皆同。以余驗之,蓋皆濼水之旁出者也。 然則水之伏流,地中固多有之,奚獨于滎澤疑哉?吳 興沈氏亦言:「古說濟水伏流地中」,今歷下凡發地皆 是流水,世謂濟水經過其下東阿亦濟所經,取其井 水煮膠,謂之「阿膠」,用攪濁水則清,人服之下膈疏痰, 蓋其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也。濟水伏流絕河,乃其物 性之常,事理之著者。程氏非之,顧弗深考耳。大全新安 陳氏曰:「方氏回嘗親過枯黃河,見濟水出河北溫縣 者,今逕枯黃河以入汶,而後趨海,而謂清濟貫濁河, 遂成虛論。以此觀之,則濟水性下,固能伏流出為滎, 然其性勁,實能勁絕大河中而出為滎也。程泰之謂 溢為滎,非濟溢,辯之者,以河濁滎清證其非,當矣。今 大河改而南流,而古大河遂為枯濼,濟之貫河」,其跡 顯然。《泰》之之非,不辯自明矣。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河東曰兗州,其川河泲。」訂義易氏 曰:「泲水。在《經》及《漢志》皆以此字從水從𠂔。」案《說文》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