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五卷目錄

 河部紀事七

山川典第二百三十五卷

河部紀事七

《江南通志》:「嘉靖二年,河決沛縣。」

《兗州府志》:「嘉靖二年九月,單縣淫雨連旬,黃河橫溢, 廬舍漂沒殆盡。」

《徐州志》:「嘉靖二年秋,河決,大水壞廬舍,民多流亡。」 《吉安府志》:「劉陽字一舒,安福人。嘉靖四年舉鄉試,任 碭山知縣,邑苦河患,陽齋沐七日,率父老子弟雪涕 精禱,愿以身代為壑,河遂自疏者二十七里。」

《江南通志》:「嘉靖五年,河決沛縣,兼決豐縣。」

《明會典》:「嘉靖五年,河上流驟溢,東北至沛縣廟道口, 截運河,注雞鳴臺口,入昭陽湖。汶、泗南下之水從而 東。河之出飛雲橋者漫而北,泥沙填淤,亙數十里,管 河官力濬之,僅通舟楫。」

嘉靖六年復塞老和尚寺、八里屯、張家莊等處。命官 「發丁夫數萬,於昭陽湖東北起汪家口,南抵留城口, 改鑿新河,以避黃河衝塞之患。」尋以災異罷役,命官 即故道濬之。「修築單縣林臺至沛縣舊城堤百四十 餘里,以塞入湖之道。又濬趙皮寨孫家渡口,殺上流 之勢。」沛漕復通。

《廣東通志》:「張大猷字元敬,花縣人。嘉靖丙辰進士,授 工部主事,差視徐州洪閘。洪決,總河尚書欲改故道, 大猷爭之不得,疏條十議,而尚書所治河究無功。大 猷嘆曰:『河困,未可力爭也』。築防疏壅,水漸底平。踰年 水益橫,守臣窮於策,大猷乃齋戒請禱,俄而水卻。徐 人德之,為建祠祀。事聞,璽書褒榮。」

《續文獻通考》:嘉靖六年,河決徐州及曹、單、城武、豐、沛 等縣楊家口、梁靖口、吳士舉等處,衝入雞鳴臺,沛北 皆為巨浸,東溢逾漕入昭陽湖,沙泥聚壅,運道大阻。 十二月庚申,河南靈寶縣尹張廷桂奏言:「是月馮佐 村黃河清五日,上遣官祭告。」

《江南通志》:「嘉靖七年,沛縣飛雲橋之水,北徙魚臺谷 亭,舟行閘面。」

《河南通志》:「嘉靖七年,靈寶馮佐渡黃河清。」

《江南通志》:「嘉靖八年,河決沛縣,遂淤赤龍潭,都御史 潘希曾濬之。」

《兗州府志》:「嘉靖八年,河決飛雲橋,北徙魚臺谷亭,舟 行閘面。」

《明會典》:「嘉靖九年,河自沛北徙,橫流金鄉、魚臺,出谷 亭口,命官濬趙皮寨抵寧陵故道,及築睢州張見口 至歸德州長堤百餘里,以禦泛漲。尋以河流改遷,罷 役。」

《續文獻通考》:「嘉靖九年,河由單縣侯家林決塌場口, 衝谷亭。」

《廣平府志》:「嘉靖九年七月,河水潰城外二隄,傷損禾 稼。」

《河間府志》:「嘉靖十年,河決於藺家口。巡撫都御史關 中許公宗魯疏言,仍築藺家口,開濬肅寧迤東舊滱 水河,興功似易,為利可賴。從之。於是形勝固而民利 通焉。」

《續文獻通考》:「嘉靖十三年,河忽自河南夏邑縣大丘 回村等集衝數口,轉向東北流,逕蕭縣,出徐州小浮 橋,下徐、濟二洪趙皮寨亡,河遂淤。」

《明會典》:「嘉靖十四年,築岔河口縷水隄一道,長三里 餘。又於曹縣八里灣,抵單縣侯家林,築長隄八十里 餘。」

嘉靖十六年,鑿地丘店、野雞岡等上流支河四十餘 里。

十九年,濬睢州孫繼口至丁家道口淤河五十里。 《江南通志》:「嘉靖十九年,河決野雞岡,由渦河經亳州 入淮,二洪俱大涸。兵部侍郎王以旂開李景高支河 一道,引水出徐濟洪,役丁夫七萬有奇,八月而成,尋 淤。」

「嘉靖二十年,于徐州洪、呂梁洪下,各置石閘一座。」 《淮安府志》「嘉靖二十年,黃河東決於大清口,南竭四 十里。」

《明會典》。「嘉靖二十一年,鑿野雞岡上流李景高等口 支河三,導河東注,以濟二洪。」

嘉靖二十四年由野雞岡決而南,至泗州合淮入海, 遂溢蒙城、五河、臨淮等縣。

《濟南府志》:「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二日,長山河水溢,壞 城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