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

縣歷虢公臺,西南入于河。」

按《溫縣志》:沇河在縣西二十五里。《禹貢》「導沇水,東流 為濟,入于河。」蔡氏註云:沇河者,濟水也。發源王屋山 為沇,伏流東溢為濟,至溫西鄙,復名沇。經南會湨水, 又名濟。歷虢公臺,東至成皋,入于河。今濟河故道盡 陷,與湨水分流,至坨塢村,即入于河。

濟河在縣城南。上接湨沇水。源出自濟源縣王屋山, 經孟縣東南至孟江口。曲折而東二十五里,至沇河 鎮,會沇水入溫縣界,名為「濟。」歷虢公臺,東至平皋,入 于河。今故道盡陷河中。

按:《鞏縣志》,古濟水入于河,其地在今鞏河之北。漢孔 安國云:「濟由溫東南至鞏縣北而南入河,與河並流 過成皋。」此說最是。

按《滎澤縣志》:「黃河舊在縣治北十里,今南侵逼近縣 城,數決數治。」按濟水至滎澤縣與黃河合流故言黃河而濟在其中 按《開封府志》:「滎水發源于濟源王屋山巖,從高注下, 既見而伏。東出濟源縣,由溫入河,伏流溢為滎。」《禹貢》: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滎澤之得名以此。 今無水,成平地矣。

按《歸德府志》:「濟瀆池在柘城縣西濟瀆廟前,遇旱,官 民禱雨輒應。」

按:《山東通志》濟水,《禹貢》云:「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 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 又北東入于海。」《周禮》:「兗州浸其川河、濟」是已。《水經注》 及《山海經》云:「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初名沇水,東 出溫縣西北,始名濟水。又東南流,當鞏縣之北,而南 入河,與河並流,過成皋,溢出為滎水。東流過陽武及 封丘縣北,又東過冤朐縣南至定陶縣南,又東北流 與菏水會,東至乘氏縣西,分而為二。其一東北入鉅 野澤,過壽張西與汶水合,又北過穀城縣西,又東北 過盧縣北,逕齊郡東萊郡而入海也。」唐李賢謂:「濟自 鄭以東,貫滑、曹、鄆、齊、青,以入于海。」宋樂史謂:「東平、濟 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謂之清河。」今按濟水 在漢時伏流不見,惟汶水自泰安州出者,由故道東 北流入海。自元人引汶水入洸為運河。明因之,凡汶 水入海處,皆築堰壩以遏其流,而入海之道遂多湮 塞。今所謂大清河者,乃汶水出洸河者,復從張秋分 流而入,會齊東南諸山泉溝澤水,北經長清濟河至 歷城,會濼水經濟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臺、利津 諸州縣界入海,實濟河之故道也。所謂小清河者,即 濼水發源濟南,趵突諸泉流至城北,大清湖出而合 之。由華不注山下東流,會巨合水,又東經章丘,會淯 河,又會漯河,三水合流經鄒平、長山、新城,又會孝婦 河,又東經高苑入博興、樂安界,合于烏河,又北至馬 車瀆「入海。」或云古濼水自華不注山東北入為大清 河,自偽齊劉豫導之東行,始為小清河云。又按:酈道 元謂:「濟水在王莽時涸竭。」鄭樵《通志》亦曰:「濟水多涸 竭。」自今觀之,濟水勁疾,能穴地伏流,隱見無常,乃其 本性,非真涸竭也。濟水既伏流地中,則發地皆泉,又 不特歷下諸邑為然。是故一見為濟源,再見為滎水, 又見為山東諸泉水,而溢為大小清河,其實皆濟水 也,又何嘗見其涸竭耶?《淮南子》曰:「濟水通和,宜麥。」《周 官》曰:「鴝鵒不踰濟。」《風俗通》曰:「濟,齊也,齊其度量。」劉向 《說苑》稱「濟能蕩滌垢濁,通百川於海,蕩出雲雨。」則濟 水之德,又古今所並稱云。

按《兗州府志》濟水過河,分而為二。其一為北濟,由陽 武縣故城北逕封丘、酸棗,至濟陽縣故城北,是為府 境。其一為南濟,由陽武縣故城南逕小黃、東昏,至濟 陽縣故城北,是為府境。《禹貢》云:「道沇水東流為濟。」按 沇即古兗字,州所由名也。

北濟入于鉅澤,今不詳其出矣。南濟分而為二,一為 濟瀆,則承鉅澤之洪水;一為菏水,則承鉅澤之黃水。 是二濟之流,皆由鉅澤分也。今濟瀆之入海,惟大清 河存其故道,菏水之入淮者,湮滅無存,而鉅澤之遺 墟,南北巨匯幾數百里則如故也。然濟之正瀆,則枯 竭已久,不可指尋矣。

按《曹州志》:州城東南三十里有菏山,菏水出此。 菏水一名菏澤,濟水會此入海,今涸。

按《定陶縣志》濟水,《禹貢》云:「東出于陶丘北。」《水經注》云: 「又東北逕定陶恭王陵南。」蔡沈云:「濟水迅疾勁下,多 伏流。」明正德六年,知縣紀洪濬濠,掘得一泉,初見尚 微,須臾流漸洶湧,眾懼,以大石塞之乃止。故跡在西 北城角堡下。

菏水發源于菏山,即《禹貢》之菏澤也。濟水會此入海, 今涸。

陶丘,在縣城北十里,俗名髣山。《禹貢》「導沇水東出于 陶丘北」,即此。

按《壽張縣志》,濟水由定陶經今縣南五十里壩上。書 所謂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 北東入于海也。後枯竭為黃河支派。

按《滋陽縣志》,濟河在縣治西六十里杏林閘下,即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