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91

此页尚未校对

沂泗水支流所會之水也。

按《歷城縣志》,古濟即今汶也。濟水伏流,不見汶水自 泰安州出者,由故道自寧陽界至汶上東阿、長清、齊 河界,入歷城北,經上濼橋,北濼水分響河入焉。又東 北逕華不,注山陰。又東經下濼堰。濼水舊入濟處堰南即小清河又 北逕濟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臺、利津,入于海。 趵突泉在縣西,平地湧泉,高至數尺,蓋濟水伏流至 此而發,濼水之源也。由東北注小清河,入于海。 小清河,濟水之支流也。

濼水,源出趵突泉。《水經》曰:「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 大清河,即濟水故道。

按《武定州志》,「濟河距州城南八十里,今名大清河。其 水自張秋分流,北逕長清齊河,至歷城而東經濟陽, 齊東入州境。又東過青城北,濱州南,蒲臺北,利津,東 入于海。」

按《濟陽縣志》:「大清河即清濟河,俗以其水清,因名。又 以華山新開小清河,因名。大清河在縣南門外,其源 自河南懷慶府濟源縣,歷東阿、長清、歷城至此,東經 齊東,至蒲臺利津入于海。」

按《齊東縣志》:「大清河在縣治北一里,即濟水之故道 也。由兗之柳溝泉經長清、齊河、歷城、濟陽等縣,至鄢 家渡入本縣境。蜿蜒向東,紆迴可百里許,東北至歸 仁鎮,入青城縣境,至蒲臺縣境歸于海。」

按《東阿縣志》,大清河者,故濟瀆也。《水經》云:「濟水至乘 氏,分而為二。」其東北流者,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 汶水自東北來注之。二水合流,又北過須朐縣西,又 東北過魚山東,左會馬頰水。馬頰者,濟之支津也。又 北逕清亭東,又北逕穀城縣西,又北逕周首亭西,又 北逕臨邑縣東。臨邑者,王莽謂之穀城亭。又北逕平 陰縣西。又東北,逕盧縣北。又東北,濼水出焉。濼水者, 濟南趵突泉也,謂之小清河。濟水伏流,至是而出,與 大清河合,而皆謂之濟。蓋大清為濟正瀆,挾汶入海, 故漢以前不謂之汶而謂之濟。杜佑曰:「濟水自王莽 末渠涸,不復截河過。」今東平、濟南界中,有水流入海, 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因舊名稱「濟」,非濟水也。 至漢以來,汶所由道,則自岡城西南流,至汶上之北 四汶口,又西北流過東阿縣西,又東北流五百里入 于海。至元二十年,開濟州河渠,遏汶入洸,至任城會 源閘而分。會源閘者,今濟寧天井閘也。會源閘之水 分而北流者,至須城之安民山,入清濟故瀆,由東阿 之戴家廟、西旺湖、薛家橋,入于大清河,以通海運。而 其上流出東平界者,但言其北流入海,而不著所由, 當亦入濟故瀆無疑矣。其後開會通河,自安民山達 于臨清,而汶水始會于漳,不由濟瀆入海,故《元初海 運》謂之「引汶入濟。」濟者,濟故道也。其後開會通河,謂 之「引汶絕濟。」絕濟者,濟為漕河所遏,不得東也。而大 清河自漢以來,不謂之濟,而謂之汶矣。及考今河流, 其源出東平東北蘆山之陽,謂之「蘆泉。」合東山諸泉 西南流,逕東平城北,而坎河水從南來注之。坎河者, 汶之下流也。明初開元,故會通河于坎河之南築戴 村壩,以遏汶水北流之道,使南入于運。然每秋水泛 溢,決戴村壩而西,至東平城南,又折而西北,入于大 清河。歷邑境之西南流至魚山南龐家口,小鹽河水 從西來注之。小鹽河者,運河所出,汶支流也。汶水由 戴村壩南流,逕汶上之北,至南旺而分。其分而北者, 由沙灣五空橋洩之。而東與黑龍潭水合流,至龐家 口而入大清河也。大清河又北逕魚山東,又北逕舊 城東,狼溪水從南來注之。又東北逕艾山滑口而入 平陰境,又東北由長清齊河過濟南之北,至利津入 海也。春夏旱《暵坎》河水西來者少,則蘆泉諸水獨行 大清之渠,以會沙灣諸流。故今所謂「大清河」者,第得 汶之首尾,而實以東平諸泉由濟故瀆入海,蓋亦不 得專謂之汶矣。海上諸鬻鹽者,至濼口放關,由大清 河而上,泊于魚山。又南則由河渠至于東平,西則由 小鹽河至于張秋。故《大清河》謂之「鹽河。」

按《長清縣志》,「大清河即濟水故道,自寧陽界西南流 至汶上北四汶村,東北經長清、齊河等處入海。」 按《博興縣志》,博邑在古為濟、淄、汶入海之地,濟之徙 而博今為大清河。趙宋之前,章丘以上之水俱入大 清河,俱自鄒平而東入博興,合時澠,而濟水故道常 中塞矣。偽齊劉豫導趵突泉為今之小清河,以別于 大清河,實濟水故道。

按《蒲臺縣志》,大清河即濟水故道也。濟水伏流不見, 汶水自泰安出者,由故道自寧陽縣界西南流,至汶 上東平,折而西北流,入東阿界,又東北經長清、齊河、 歷城、濟陽、齊東、武定、濱州、蒲臺、利津等州縣入海。 按《利津縣志》,大清河在縣東門外半里許,即濟水故 道,濟水久伏流不見,今止有汶水自泰安州出,由故 道經寧陽界,西南至汶上縣北泗水村,又至東平州 南,西北流入東阿縣界,又東北經長清、齊河、歷城、濟 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臺、利津等州縣入海。明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