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然,何其爽也?雖金火更作,變通殊制,而浮沈之事,亦 兼捨施。國家南正司天,北正司地,以為百神受職,陰 陽無錯謬之災;群望聿修,水土得平均之敘。欽若稽 古,道豈虛行?閟宮有侐,象設,如在流目,一望森森動 人,覺毛髮之間,風飆四起,然以諸侯之禮而祀之。至 於下人,日用蘋藻,吉凶晦吝,則以情言。且神道無方, 豈存於此,而物類相召,或有憑焉。虛溜潛通,動植滋 液,高樹直上,百尺無枝;虛篁下清,四時一色。意隔人 世,空聞鳥聲,陽浦先春,草心方變。故岸猶冷,苔生未 濃。洪晶落而天下陰,青靄凝而眾山暮。留賞無厭,歸 情惡忘。中途載懷,歷歷在眼。庶託毫端,光昭厥美云。

清濟貫濁河賦以與濁同流清源自別為韻 李君房

濟。有瀾兮清泠不窮以清,激濁兮洪河之中。迤靈長 而委注,忽洊至而爭雄。懼淈乎泥,我則貫而愈淨;將 合于道,我則和而不同。徒觀其虛明皎潔,秀色澄澈。 漾清泚以遐分,界飛濤而劃絕。始騁迅以中瀉,載流 謙而東洩。德惟靜,自澄之于本源;體雖柔,豈混之于 派別。懿夫貞不受汙,清非可混。噴中流而激射,劈巨 浪之崩奔,狀浮雲決開。晴天之灑空碧,若輕埃乍斂, 明鏡之洗蒙昏。遠而望之,孤煙橫于曲渚;迫而察也, 霜練引于靈源。是知夫道惡比周,物莫相與。彼流濕 之為類,尚沿源而異處。匪泥沙之可雜,豈湍洑之能 阻。越洪濤之浮浮,駛清浪之悠悠。不學淄澠之難辨, 且殊涇渭之同流。于以用之甘見和之醴。就其深矣, 欣可泛乎舟。狀盤渦之瀺灂,不染乎濁;湔跳沫之飛 驚。不傷夫清。均上善以清美,含至虛而體平。度龍堂 而愈灑,洗貝闕而增明。何必溱洧之陽,然後濯其髮; 寧俟滄浪之畔,然后澡其纓。截河而流,所以為異;導 沔而注,明乎所自。釃濁波而迴逗,沛驚湍以自致。庶 彌久而不渝,鑒妍蚩兮無媿。

《前題》
同前韻      許堯佐

河之並濟兮,惟秩其平,濟之貫河兮勢右相傾。非剛 克無以見其柔立,非甚濁無以彰其至清。是以靈源 濬發,柔德兼呈。徒觀其流波委注,秀色澄澈,沖融而 濁水遙開,鼓怒而洪流直截。遂使還淳之士,疑二氣 之初分;策功之臣,驚一帶兮中裂。既處濁而不染,每 含貞而自潔。苟與和光者殊致,寧與淈泥者無別。是 以霍濩波激,崩騰勢飜。濟水與河水相輝,光容易識; 清流與濁流不雜,質性難倫。苟徵之於變化,可察之 於本原。於以表德,於以辨類,方九折而橫流,啟重泉 而直至。故以盤渦渾曉日之輝,疊鏡寫晴峰之翠。絕 河而去,孰與我爭先;導沇斯來,孰謂我奚自。若乃沖 虛自翫,迅激難儔。廣可涉兮,思航葦「於寒渚;清可挹 也,欲濯纓於夕流。」貫長川之浸浸,委輕浪之悠悠。然 下流綿邈,願表清而不濁;上善昭融,故守和而不同。 故可扶正直之純志,助潤澤之成功。動漣漪于迴浦, 翠光景于微風。且淮之清兮濱于夷,江之遠兮界于 楚。豈若貫大川以揚波,臨大都而分渚,含清濁而獨 秀,求匹敵而誰與?苟河清之可期,願朝宗而為侶。

濟為瀆問          李甘

北諸侯來朝,過溫,溫令送于溫,指問水名。令曰:「濟也。」 侯曰:「豈濟瀆邪?」令復曰:「然。」侯曰:「河橫千里,渾猛如漲, 無風,或毀船殺人。得清淇、洹漳之水不加深,別為九 河不加狹,彼所以為瀆也。今盡濟水之力,載數石之 舟,廣不能橫,深不能浮,而曰與河同靈等秩,吾不識 先王班祀之意也。」令曰:「濟南去數十里過河矣。寡介 如此,馳狂濁中,未嘗波渝氣奪別河而潛積沙,連塊 千里,不壓不翳,益壯其流。帥汶而東,終能發山輸海, 此其所以為瀆也。今河負其強大,自積石不捷趨海, 往來戎寇間,脅涇、渭、灃、溙、汾、洛、伊、沁之水,以滋其暴, 決愁民生中土患,勢逆曲多,窮始歸海。此皆濟水所 羞也。執事豈以大為賢乎?」諸侯默然。

濟瀆廟碑記       宋盧多遜

地官分四瀆。其一曰「濟」,《洪範》辨八政;其三曰「祀。」水以 潤下百川,獨紀乎清源。國之大事萬務,莫先於祭法。 是知神主川瀆,炳靈以濟蒼生;君臨寰宇,設祠以答 元祐。非太平致理之代,其何交感之如是乎?若乃大 川會通,異源同注。始也殊其派,或清濁之可分;洎乎 合其流,即混撓之無別。未有清能獨守,濁不可雜,德 冠百谷,名光四海,命之曰瀆,不其宜乎?《禹貢》稱「導沇 東流」,紀其原也。劉熙謂「濟河南出」,釋其名也。溢為滎, 所以驗伏流之異;會於汶,所以正朝宗之路。至柔成 性,所謂和而不同者,孰可預焉?至清立德,所謂撓之 不濁者,我無愧也。所以明神宅之為靈府,前聖著之 為祀典。《虞書》有之曰:「秩于山川」,所以明次序而視諸 侯也。周制有之,曰「沈以珪玉」,所以重薦奠而預四望 也。歷代展祭,具有聞焉。隋文帝開皇二年,始立廟貌 而致饗;唐元宗天寶六載,爰以公爵而建封。歷數會 昌,天啟、大宋,恆序不忒,甘澤以時,歲賀豐穰,民無疾 苦。應天廣運聖神文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睿聖之 德,貫於神明,所禱無「不通,所請無不應。惟神昭感」,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