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石穴,廣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宋本作穴懸波側注,漰《渀 盪》發,源穴成川,北流注于汧。自水會,上下咸謂之「龍 魚川。」汧水又東南,以宋本作成川逕隃糜縣故城南,王莽 之扶亭也。昔郭歙恥王莽之徵而遯跡于斯。建武四 年,光武封耿況為侯國矣。汧水東南歷慈山,東南逕 郁夷縣,逕平陽故城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平陽。徐 廣曰:「故郁之平陽亭也。」城北有漢《邠州刺史趙融碑》, 靈帝建安元年立。汧水又東流于渭水。渭水之右,磻 谿水注之。水出南山茲谷,乘高激流,注于谿中。谿中 有泉,謂之茲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即《呂氏春秋》所 謂「太公釣茲泉」也。今人謂之几谷。石壁深高,幽隍邃 密,林障秀阻,人跡罕交。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 也。水流次平石,釣處即太公垂釣之所也。其投竿跽 餌兩膝遺跡猶存,是有磻谿之稱也。其水清泠神異, 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維堆城七十里。渭水又東 逕石源,即北源也。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與司馬 懿屯渭南。雍州郭淮策亮必爭北原而屯,遂先據之。 亮至渭水,又逕五丈原北。《魏春秋》曰:「諸葛亮據渭水 南原。司馬懿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東轉者,是 其勇也。若西止五丈原,諸君無事矣』。」亮果屯此原,與 懿相禦。渭水又東,逕郿縣故城南。《地理志》曰:右輔都 尉治魏。《春秋》諸葛亮寇郿,司馬懿據郿拒亮,即此縣 也。

又東逕武功縣北。渭水於縣,斜水自南注之。水出 縣西南衙嶺山,北歷斜谷,逕五丈原東。諸葛亮《與步 騭書》曰:「僕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餘,水出 武功縣,故亦謂之武功水也。是以諸葛亮表云:「臣遣 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水長攻琰營。臣 作竹橋,越水射之,橋成馳去。其水北流注於渭。《地理 志》曰:斜水出衙嶺,北至郿注渭水。又東逕馬冢北。諸 葛亮《與步騭書》曰:「馬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 之不便,是以留耳。」渭水又逕武功縣故城北,王莽之 新光也。《地理志》曰:縣有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杜預 以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縣南,去長安二百 里,不知其高幾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軍 行不「得鼓角,鼓角則疾風雨至。」杜彥達曰:「太白山南 連武功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山 上有谷,春祠春。櫟陽人。成帝時病死而尸不寒,後忽 出櫟南門及光門上,而入太白山,民為立祠於山嶺, 春秋來祠中,上宿焉。山下有太白祠,民所祀也。」劉曜 之世,是山崩,長安人劉終於崩。此下文理不屬蓋脫簡也忘也。惠 公、孝公立,是穆公之後繼世之君矣,子孫無由起宮 於祖宗之墳陵矣。以是推之,知二證之非實也。自忘也至 此文不相續疑俱有脫誤左會左陽水,世名之「西水。」北出左陽谿, 南流逕岐州城西,魏置岐州刺史,治左陽水。又南流 注于雍水。雍水又與東水合,俗名也。北出河。宋本作俗名之 水出河桃谷,南流,右會南源,世謂之返眼泉。亂流南逕 岐州城東,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則兩川之 交會也,世亦名之為淬空水。東流,鄧公泉注之。水出 鄧艾祠北,故名曰鄧公泉。數源俱發于雍縣城南,縣 故秦德公所居也。《晉書地道記》以為西虢地也。《漢書 地理志》以為西虢縣。《太康記》曰:「虢叔之國矣,有虢」宮。 平王東遷,叔自此之上陽,為南虢矣。雍有五畤祠,以 上祠祀五帝。昔秦文公田于汧渭之間,夢黃蛇自天 屬地,其口止于鄜衍,以為上帝之神,于是作鄜畤,祠 白帝。秦宣公作密畤于陳倉北坂,祀青帝焉。靈公又 于吳陽作上畤,祀炎帝焉。獻公作畦畤,祀赤帝焉。漢 高帝問曰:「天有五帝,今何四也?」博士莫知其故,帝曰: 「我知之矣,待我而五。」遂立北畤,祀黑帝焉。應劭曰:「四 面積高曰雍。」闞駰曰:「宜為神明之隩,故立群祠焉。」又 有鳳臺、鳳女祠,秦穆公時,有簫史者,善吹簫,能致白 鵠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為作鳳臺以居之,積數 十年,一旦隨鳳去,云雍宮世有簫管之聲焉。今臺傾 祠毀,不復然矣。鄧泉東流注于雍,自下雖會他津,猶 得通稱,故《禹貢》有「雍沮會同」之文矣。雍水又東逕邰 古本作邵下同南,世謂之樹亭川,蓋「邰」、「樹」聲相近誤耳。亭故 邰公之采邑也。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後漢 郡國志》曰:「郿縣有邰亭」,謂此也。雍水又東南流,與杜 水合,水出杜陽山,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東南流,左 會漆水,水出杜陽縣之漆谿,謂之漆渠。故徐廣曰:「漆 水出杜陽之岐山者」是也。漆水水字疑衍渠水南流,大欒 水注之,出西北大道川,東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淮 南子》曰:「岐水出石橋山,東南流。」相如《封禪書》曰:「牧龜 於岐。」史記作收龜漢書作放龜文穎注云周放畜餘龜于池沼之中至漢得之于岐山之旁《漢 書音義》曰:「岐,水名也。」謂斯水矣。二川洋逝,俱為一水, 南與杜水合,俗謂之「小黃水。」孫云當作小橫水亦或名之米 流。川逕岐山,而又屈逕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 西,所謂居岐之陽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稱矣。 又歷周原下,北則中水鄉成周聚,故曰「有周」也。水北 即岐山矣,昔秦盜食穆公馬處也。呂氏春秋秦繆公失其乘馬見埜人 方將食于岐山之陽公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者恐傷女也于是遍飲而去岐山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