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曰:「潏水出杜陵縣。」《漢書音義》曰:「潏,水聲而非水也。」亦 曰高都水。前漢之末,五侯王氏大治池沼,引它水。宋本 作引高都水入長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陽最 怒;壞決高都,竟連五杜上山。」漢書作土山「《漸臺》,像西白虎」, 即是水也。

又東過長安縣北。渭水又東,分為二水。《廣雅》曰:「水 自渭出為澩」,其由河之有雍也。此瀆東北流,逕魏《雍 州刺史郭淮碑》南。又東南合一水,逕兩石人北。秦始 皇造橋,鐵鐓重不勝,故刻石作力士、孟賁等像以祭 之,鐓乃可移動也。又東逕陽侯祠,北漲輒祠之。此神 能為大波,故配食河伯也。後人以為鄧艾祠。悲哉!讒 勝道消,專忠受害矣。渭水又東汪此水,水上有梁,謂 之渭橋,秦制也。亦曰便門橋。秦始皇作離宮于渭水 南北,以象天宮。故《三輔黃圖》曰:「渭水貫都,以象天漢。 橫橋南度,以法牽牛。」橋廣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 十八間,七百五十柱,一百二十二梁。橋之南北有隄, 激立石柱。柱南京兆立之,柱北馮翊立之。有令丞,各 領徒一千五百人。橋之北首,壘石水中,故謂之石柱 橋也。舊有《忖留神像》,此神嘗與魯班語,班令其人。宋本 作神出忖留曰:「我貌獰醜。」古本作狠醜「卿善圖物,容我不能 出班。」于是拱手與言曰:「出頭見我。」忖留乃出首班。于 是以腳畫地,忖留覺之,便還沒水,故置其像于水,唯 背以上立水上。後董卓入關,遂焚此橋。魏武帝遂更 修之,橋三丈六尺,《忖留》之像,曹公乘馬見之驚,又命 下之。《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質于秦,秦王遇之無禮,乃 求歸。秦王為機發之橋,欲以陷丹。丹過之橋不為發。 又一說,交龍捧轝而機不發。但言疑有脫誤今不知其故 處也。

《渭水》又東,與沈水枝津合。水上承沈水,東北流逕 鄧艾祠南,又東分為二水,一水東入逍遙園,注藕池, 池中有臺觀,蓮荷被浦,秀實可翫。其一水北流于渭。 渭水又逕長安城北。漢惠帝元年築,六年成,即咸 陽也。秦離宮無城,故城之,王莽更名長安。十二門,東 出北頭,第一門本名宣平門,王莽更名春王門,正月 亭亦曰東城門,其郭門亦曰東都門,即逄萌挂冠處 也。第二門本名清明門,一曰凱門,王莽更曰宣德門。 布恩亭內有藉田倉,亦曰藉田門。第三門本名霸城 門,王莽更名仁壽門,無疆亭民見門色青,又名青城 門,或曰青綺門,亦曰青門。門外舊出《佳瓜》。一作好瓜昔廣 陵人卲平為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種瓜此門瓜美, 故世謂之東陵瓜。是以阮籍《詠懷詩》云:「昔聞東陵瓜, 近在青門外。連畛拒阡陌,子母相鉤帶。」指謂此門也。 南出東頭第一門,本名覆盎門,王莽更名永清門長 茂亭。其南有下杜城,應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 曰下杜門,又曰端門。北對長樂宮。第二門本名「安門」, 亦曰「鼎路門」,王莽更名「光禮門」;顯樂亭即西安亭,北 對未央宮。第三門本名「平門」,王莽更名「信平門。」城正 亭西出南頭第一門本名「章門」,王莽更名「萬秋門」;億 年亭亦曰「光畢門」也。宋本作故光畢又曰:便門。第二門本名 直門,王莽更名直道門。端路亭,故龍樓門也。張晏曰: 「門樓有銅龍。」《三輔黃圖》曰:「長安西出第二門」,即此門 也。第三門本名西城門,亦曰雍門,王莽更名章義門, 著誼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氏,名曰函里門。又曰光門, 亦曰突門。北出西頭第一門,本名橫門,王莽更名霸 都門。左幽亭,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門。其外郭有都門, 有棘門。徐廣曰:「棘門在渭北。」孟康曰:「在長安北,秦時 宮門也。」如淳曰:「《三輔黃圖》曰:棘門在橫門外。按《漢書》, 徐厲軍于此備匈奴。」又有通門,亥門也。其第二門本 名洛門,又曰朝門,王莽更名建子門;廣世亭一曰高 門。蘇林曰:「高門,長安城北門也。」按此間敘長安十二門故洛門之後繼以 廚門杜門舊本脫誤以鄭縣注續此一曰廚門,其內有長安廚官在事, 故城曰「廚門」也。如淳曰:「今名廣門也。」第三門本名杜 門,亦曰利城門,王莽更名進和門。臨水亭,其水有客 舍,故名曰客舍門,又曰洛門也。凡此諸門,皆通逵九 達,三途洞開,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入,為徒之 經。一作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漢成帝之為太 子,元帝嘗急召之,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西至 直城門,方乃得度。上怪遲,問其故,以狀對。上悅,乃著 令,令太子得絕馳道也。渭水東合昆明故渠,渠上承 昆明池東口,東逕河池北,亦曰「女觀陂。」又東合沈水, 亦曰漕渠。又東逕長安縣南,東逕明堂南,舊引水為 辟雍處在縣宋本無縣字鼎路門東南七里。其制上圓下 方,九宮十二室,四嚮五色。堂北三百步有靈臺,是漢 平帝元始四年立。渠南有漢故圓丘。成帝建始二年, 罷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于長安南郊。應劭曰:「天郊 在長安南」,即此也。故渠之北有曰亭博望苑。漢武帝 為太子,立使通賓客,從所好也。太子巫蠱事發,斫杜 門東出。史良娣死,葬于苑北,宣帝以為戾圍,以倡優 千人樂思后園廟,故亦曰千鄉。故渠又東而北,屈逕 青門外,與沈水枝渠會。渠上承沈水于章門西,飛渠 引水入城,東為倉池,池在未央宮西,池中有漸臺,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