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十里,可以別開新河,導洛水近南行流,地里至少, 用功甚微。」詔安持等再按視之。
四年五月乙亥,都提舉汴河堤岸賈種民言:「元豐改 汴口為洛口,名汴河為清汴者,凡以取水于洛也,復 匱清水以備淺澀而助行流。元祐間,于黃河撥口分 引渾水,令自」「上流入洛口,比之清洛,難以調節。乞 依元豐已修狹河身丈尺深淺,檢計物力,以復清汴, 立限修濬,通放洛水。及依舊置洛斗門,通放西河官 私舟船。」從之。
《徽宗本紀》:「大觀元年秋七月乙酉朔,伊、洛溢。」
《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六年「秋七月己亥,遣南面招討 使韓德威討河湟諸蕃違命者。賜休哥排亞部諸軍 戰馬。己酉,駐蹕于洛河。」
《元史五行志》:「泰定帝泰定元年九月,延安路洛水溢。」 《文宗本紀》:「至順三年三月庚午,洛水溢。」
《五行志》:「順帝至正四年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 溢,漂民居數百家。」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沒民居, 溺死者三百餘人。
《續文獻通考》:「至正二十六年九月,蒲城縣洛岸崩,壅 水絕流三日。」
《河南府志》:「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夏六月,大雨,伊洛 漲溢入城,水深丈餘,漂沒公廨居民廬舍殆盡,人畜 死者甚多,民皆木棲,有不得食者。凡七日取生棗咽 之。」
《河南通志》:「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偃師、伊、洛泛濫,害禾 稼。」
《開封府志》:「神宗萬曆十五年,夏秋淫雨,瀍、洛、沁水泛 漲,決劉獸醫口銅瓦廂荊隆口,淮、黃合流。上以河臣 權分,乃使工諫常居敬視事疏塞之。」
洛水部雜錄
《尚書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註〉按:孔氏 曰:「天與禹,神龜負文而出,列于背,有數至九,禹遂因 而第之,以成九數。」《易》言「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蓋 治水功成,洛龜呈瑞,如《簫韶》奏而鳳儀,《春秋》作而麟 至,亦其理也。
《洛誥》:「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 亦惟洛食。」〈註〉「澗水東」,瀍水西,王城也,朝會之地。瀍水 東,下都也,處商民之地。王城在澗、瀍之間,下都在瀍 水之外,其地皆近《洛水》。
《易乾鑿度》:「帝盛德之應,洛水先溫,九日乃寒,五日變 為五色,元黃。」
《春秋說題辭》「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 龍圖發,洛龜書感,王者,沈禮焉。」
《史記·周本紀》:「武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 有夏之居』。」〈註〉《索隱》曰: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無 險固,是有夏之舊居。
《淮南子》:「古者至德之運,珠玉潤澤,洛出丹書,河出綠 圖。」
《後漢書明帝本紀》:詔曰:「東過洛汭,歎禹之績。」
《西羌傳》:「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 及乎伊洛,往往有戎。」
伊、洛間有《楊拒》泉皋之戎。
伊洛戎強,東侵曹魯。
楚、晉強盛,威服諸戎,陸渾、伊、洛,陰戎事晉。
《春秋援神契》:「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
《河圖》洛水,地理陰精之宮,「帝王明聖,龜書出文,天以 與命,地以授瑞,按河合際,居中護群,王道和洽,吐圖 佐神,逆名亂教,摘亡弔存,故聖人觀河洛」也。
曹植《兩儀篇》:「帝者化八極,養萬物,和陰陽。陰陽和,鳳 至河洛翔。」
《博物志》「舊洛陽」字作水邊,各火行也,忌水,故去水而 加佳。又魏于行次為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 復去佳加水,變雒為洛焉。
《宋書符瑞志元龜》:「書者,天符也。王者德至淵泉,即雒 出《龜書》。」
《大業雜記》:「東都大城周迴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西 拒王城,東越瀍澗,南跨洛川,北踰谷水。宮城東西五 里二百步,南北七里。城南東西各兩重,北三重,南臨 洛水。」
白帖,「《河洛開奧》,符命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