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113

此页尚未校对

流入于渭。

按《長安縣志》,「渭水在縣治北三十里。」

灞水:在縣治東二十里。本名「滋水」,源出秦嶺,會滻水 入渭。

滻水在縣治東十五里。源出田谷,至灞陵入渭。 漕渠:在縣治西十五里。漢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渠通 渭。

清渠,在縣治西五十里,自鄠縣界來,經縣界一十里 入渭。

按《咸陽縣志》:「渭水在縣治南。」

灃水,源出終南山,合太平高觀谷水,東至咸陽縣入 渭。

潏水:在縣治南十里。一名「沈水。」發源南山石壁谷,北 流注于渭。

蘭池陂在縣治東二十五里。秦始皇引渭水為長池, 築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亦名「蘭池。」

按《盩厔縣志》,「渭水在縣城北五里。漢武帝元光中,大 農鄭當時建言,引渭起長安,東至河三百餘里,可灌 渠,汙民田萬餘頃。及渠成,民頗得其利。」

韋谷渠在縣城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經清化店 溉田,北入于渭。

按《涇陽縣志》,「冶谷水,在縣城西北五十里,自淳化縣 來,合清水入于渭。」

按《臨潼縣志》,「渭水在縣城北十五里。」

戲水,在縣城東三十里。源出驪山鴻谷,東北流入于 渭。

按《高陵縣志》,渭河在縣城南十里,發源鳥鼠山五泉, 冬夏人可躍涉,歷岍、隴、岐、邰、寶雞、咸陽,北受湋汭,南 受灃、澇、滻、灞諸水,至高陵而益大,每遇泛漲,瀰漫十 餘里,然皆南徙不崩。北岸雖且崩,數年不過一二丈, 故縣曰高陵云。東至潼關入于河。

渭北溝在奉正原上。或曰:「亦先正引渭水以溉田者。」 涇河發源平涼府界岍頭山,經邠州醴泉、涇陽,至高 陵縣入于渭。

按《三原縣志》,「清水自耀州來,西南與冶水合,貫縣而 東入渭。」

清谷河,在縣北十五里。出谷口,西南與冶谷水合,經 縣北門外,東流至臨潼縣界,入于渭。

按《渭南縣志》,渭水在縣北門外。

湭水在縣西門外。源出石鼓山,北流入渭。 按《富平縣志》:「富平堰,後周賀蘭祥拜大將軍,太祖以 涇渭灌溉之處,渠堰久廢,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引水 東注于洛,用溉民田,甚獲其利。」

按《同州志》:「渭水在州城南境。」

按《朝邑縣志》「漆水,源出普潤廢縣東南漆溪,東流至 縣境入于渭。」

沮河,西北來,自延安府宜君縣,至耀州富平縣,合漆 河,至同州入縣境,又東南流入渭。

按《華州志》:「渭水,在州城北十二里。」

按:《華陰縣志》,「渭水在縣城北十里,東流入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