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亭然不動。 帝於門上見之,使問姓名而異之。場西故賈充宅地。 穀水又東,逕廣莫門北,漢之穀門也。北對芒阜,連嶺 脩垣,苞㹅眾山。始自洛口,西踰平陰,悉芒龍也。《魏志》 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臺見孟津。侍中辛毗諫曰:『若 九河溢涌,洪水為害,丘陵皆夷,何以禦之』?帝乃止。」穀 水又東,屈而逕建春門石橋下,即上東門也。阮嗣宗 《詠懷詩》曰:「步出上東門」者也。一曰上升門,晉曰建陽 門。《百官志》曰:「洛陽十一門,候一人,六百石。」〈後漢志雒陽十二門 每門候一人漢官儀云十二門皆有亭〉《東觀漢記》曰:郅惲為上東門候。 光武嘗出,夜還,詔開門欲入,惲不內。上令從門間識 面,惲曰:「火明遼遠。」遂拒不開。由是上益重之,亦袁本 初挂節處也。橋首建兩石柱,橋之《石柱銘》云:陽嘉四 年乙酉壬申,詔書以城下漕渠,東通河濟,南引江淮, 方貢委輸,所由而至。使中謁者魏郡清淵馬憲監作 石橋梁柱,敦敕工匠,「盡要妙之巧,攢立重石,累高周 距,橋工路博,流通萬里」云云。河南尹邳崇。丞渤海 重合、雙福水曹掾中牟任防、史王蔭、史趙興,將作吏 睢陽申翔、道橋掾成睪卑國、洛陽令江雙、丞平陽降 監掾王騰之、主石作左北《平山仲》。三月起作,八月畢 成。其水依柱文,自樂里道屈而東出陽渠。昔陸機為 成都王穎入洛,敗此而返。水南即馬市也。舊洛陽有 三市,斯其一也。〈陸機洛陽記云洛陽舊有三市一曰金市在宮西大城內二曰馬市在城 東三曰羊市在城南〉嵇叔夜為司馬昭所害處也。北則白社故 里也。昔孫子荊會董威輦於白社,謂此矣。以同載為 榮,故有《威輦圖》。〈晉書董京字威輦初與隴西計吏俱至洛陽被髮行吟常宿白社中時乞 於市得殘碎繒絮結以自覆孫楚時為著作郎數就社中與語勸之仕京以詩答之遂遁去〉又東 逕馬市石橋,橋南有二石柱,並無文刻也。漢司空漁 陽王梁之為河南也,將引穀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 不流,故以坐免。後張純堰洛而通漕,洛中公私懷瞻。 是渠今引穀水,蓋純之創也。按陸機《洛陽記》、劉澄之 《永初記》言:「城之西面有陽渠,周公制之也。昔周遷殷 民于洛邑,城隍偪俠,卑陋之所耳。晉故城成周」以居 敬王,秦又廣之以封不韋,以是推之,非專周公可知 矣。亦謂之九曲瀆。故《河南十二縣簿》云:「九曲瀆在河 南鞏縣西,西至洛陽。」又按傅暢《晉書》云:「都水使者陳 良」〈舊本作狼〉鑿運渠,從洛口入注九曲至東陽門,是以阮 嗣宗《詠懷詩》所謂「朝出上東門,遙望首陽岑。」又言「遙 遙九曲間,徘徊欲何之」者也。陽渠水南暨閶闔門,漢 之上西門者也。《漢宮記》曰:「上西門所以不純白者,漢 家厄於戍,故以丹鏤之。」太和遷都,徙門南側,其水北 乘高渠,枝分上下,歷故石橋東入城,逕望先寺中有 碑,碑側《法子丹碑》,作龍矩勢。〈疑當作龍距猶龜趺也〉「於今作則 佳,方古猶劣。」渠水又東歷故金市南,直千秋門右宮 門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靈芝九龍池。魏太和中, 皇都遷洛陽,經構宮極,修理街渠,務窮隱。〈疑脫幽字〉發石 視之。嘗無毀壞。又石工細密。非今之所擬。亦奇為精 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秋門南流。逕神虎門下。 東對雲龍門。二水〈疑作二門〉衡栿之上皆列。〈初學記引此作刻〉雲 龍風虎之狀,以火齊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輝, 霜文翠照,陸離眩目。又南逕通門掖門西,又南流東 轉逕閶闔門南。案《禮》,王有五門,謂皋門、庫門、雉門、應 門、路門。路門一曰畢門,亦曰虎門也。魏明帝上法太 極,於洛陽南宮起太極殿于漢崇德殿之故處,改雉 門為閶闔門。昔在漢世,洛陽宮殿門題多是大篆,言 是蔡邕諸子。自董卓焚宮殿,魏太祖平荊州,漢吏部 尚書安定梁孟皇善師宜官八分體,求以贖死。太祖 善其法,常仰繫帳中,愛翫之,以為勝。宜官北宮,牓題 咸是鵠筆。南宮既建,明帝令侍中京兆韋誕以古篆 書之。皇都遷洛,始令中書舍人沈含馨以隸書書之。 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節令江式以大篆易之。今諸 桁榜題,皆是式書。《周官》,太宰以正月懸治法於象魏。 《廣雅》曰:「闕謂之象魏。」《風俗通》曰:魯昭公設兩觀於門, 是謂之闕,從門厥聲。《爾雅》曰:「觀謂之闕。」《說文》曰:「闕,門 觀也。」《漢官典職》曰:偃師去洛四十五里,望朱雀闕,其 上鬱然與天連。是明峻極矣。洛陽故宮名,有朱雀闕、 白虎闕、蒼龍闕。北闕,南宮闕也。《東觀漢記》曰:「更始發 洛陽,李松奉引車馬,奔觸北闕鐵柱門,三馬皆死」,即 斯闕也。《白虎通》曰:「門必有闕者何?闕者,所以飾門,別 尊卑也。」今閶闔門外,夾建巨闕,以應天宿,雖不如禮, 猶象魏之上,而加復思以易觀矣。《廣雅》曰:「復思謂之 屏。」《釋名》曰:「屏,自障屏也。罦思在門外。罦,復也。臣將入, 言」事,於此復,重思之也。漢末兵起,壞園陵,罦思曰:「無 使民復思漢也。」故《鹽鐵論》曰:「垣闕罦思,言樹屏隅角 所架也。」穎容又曰:「闕者,上有所失,下得書之於闕,所 以求論譽於人,故謂之闕矣。」今闕前水南道右置登 聞鼓,以納諫也。昔黃帝立明堂之議,堯有衢室之問, 舜有告善之旌,禹有立鼓之訊,湯有總街之誹,武王 有靈臺之復,皆所以廣設過誤之備也。渠水又枝分 夾路,南逕出太尉、司徒兩坊間,謂之「銅駝街。」舊魏明 帝置銅駝諸獸于閶闔南街。〈獸古本作獵吳改作獸〉陸機云:「駝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16
此页尚未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