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澗水部彙考

《禹貢》
之澗水

澗水,源出今河南省河南府澠池縣白石山,東南流, 逕新安縣界,合金水、少水,流至洛陽縣界,又合孝水 入于洛。

按:《書經夏書禹貢》:「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澗出《沔池山》。澗水出弘農新安縣,東南入洛。沔 池,在新安縣西。蔡傳《地志》云:「出弘農郡新安縣東南入 于洛。」新安在今河南府新安、澠池之間,今澠池縣東 二十三里新安城是也。城東北有白石山,即澗水所 出。酈道元云:「世謂之廣陽山。」然則澗水出今之澠池, 至新安入洛也。

按《山海經·中山經》:「白石之山,澗水出于其陰,西北流 注于穀水。」

按:《漢書地理志》,「弘農郡新安。」《禹貢》「澗水在東南,入 雒。」

《金城郡》令,居。澗水,出西北塞外,至縣西南入鄭伯 津。

按:《後漢書郡國志》,「弘農郡新安澗水出。」

按《博雅釋水》:「澗間也。」

按《水經》,「澗水出新安縣南白石山。」《山海經》曰:「白石 之山,惠水出于其陽,東南注于洛;澗水出于其陰,北 流注于穀。」山海經作南流注于洛西北流注于穀世謂是山曰廣陽山, 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澗。《地理志》曰:「澗水出新安縣 東南,東入洛,是謂密矣。東北流,歷函谷東坂東,謂之 八特坂。」《山海經》曰:「北流注于穀。」摯仲治《三輔決錄注》 云:「馬氏兄弟五人,共居穀澗二水之交。」古本作澗穀御覽引此同 今吳本改作穀澗作五門,客因舍以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 里。以《山海經》推校,里數不殊。仲治所記水會尚有故 居處,斯則澗水也。即《周書》所謂「我卜澗水,東言水」者 是也。御覽引此無言水二字

東南,入于《洛》。孔安國曰:「澗水出澠池山。今新安縣 西北有一水,北出澠池界,東南流逕新安縣,而東南 流入于穀水。」安國所言,當斯水也。然穀水出澠池,下 合澗水,得其通稱,或亦指之為澗水也,並未詳之耳。 今孝水東十里有水,世謂之慈澗,又謂之澗水。按《山 海經》則少水也,而非澗水,蓋習俗之誤耳。又按河南 有離山水,謂之為澗水,水西北出離山,東南流注於 離山。澗水也。又東南流,歷郟山於穀城東,而南流注 於穀。舊與「《穀水》亂流」流同。一作同流南入於洛。今穀水東 入千金渠,澗水與之俱東入洛矣。或以是水並為周 公之所相卜也。呂忱曰:「今河南使水,疑其是即此水 也。」然意所未詳,故並書存之耳。

按:《隋書地理志》,「河南郡新安。」有澗水。

按:《金史地理志》:「河南府洛陽。」有「伊洛」瀍澗。

按《河南府志》:「甘水在府城西南四十里,自宜陽縣西 南流入本境,下流入澗水。」

按:《明一統志》:澗水源出澠池縣白石山,東流經新安、 洛陽,入於洛。《周書》所謂「澗水東,瀍水西」,即此二水。 金水,在新安縣治東北,源出白牆村,東南流入澗水。 孝水,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源出谷口山,東流入澗河。 少水,在新安縣東十二里,東流入澗。

按《河南通志》:澗河在河南府城西,其源有二,一出澠 池縣白石山,一出盧氏縣香爐山,俱流至洛陽縣界, 會于洛。

按《河南府志》:「澗水出白石。」《穀水》,經七里橋南流轉 東入洛水。

按《澠池縣志》,「縣治東北二十里有白石山,澗水出于 此。」

澗水在縣治北二十里,東流經新安,至洛入河。 按《新安縣志》:澗河在縣城南,源出澠池白石山,流經 縣城東南,繞縣城東入于洛。《禹貢》:「伊洛瀍、澗,既入于 河。」即此。

澗水部紀事

《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五年八月,澗穀泛溢,毀澠池 縣。」

《文獻通考》:「後晉高祖天福四年七月,西京大水,伊、洛、 瀍、澗皆溢,壞天津橋。」

《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八年六月,穀洛瀍澗溢,壞 官民舍萬餘區,溺死者以萬計,鞏縣壞殆盡。」

《五行志》:「至道二年六月,河南瀍、澗、洛三水漲,壞鎮國 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