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一卷目錄

 淮水部彙考一

  考

山川典第二百五十一卷

淮水部彙考一

東瀆大淮

淮水發源于今河南南陽府桐柏縣之「胎簪山,東流 逕桐柏山下,又東逕信陽、確山、真陽、羅山、新蔡、息縣、 光山、固始諸境,凡合數十大水,並流入江南,激蕩于 霍丘、壽州、懷遠、臨淮、鳳陽諸境,又合數大水,至泗州, 忽分為二:一自草嘴劉溝洪澤湖東流至清河縣天 妃閘河口會黃河入海,一由大澗口入湖,由湖入江」, 以達于海。

按:《書經·夏書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淮, 出桐柏山。蔡傳曾氏曰:「淮之源出于豫之境,至揚、徐之 間始大,其泛濫,為患尤在于徐,故淮之治,于徐言之 也。」

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地理志》云:「桐 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水經》云:「出胎簪 山,東北過桐柏山。」胎簪,蓋桐柏之傍小山。沂水出泰 山蓋縣南,至下邳入泗。泗水出濟陰乘氏縣,至臨淮 睢陵縣入淮。乃沂水先人泗泗入淮耳。蔡傳《水經》云:「淮 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禹只自桐柏導之耳。沂入 于泗,泗入于淮。」此言「會」者,以二水相敵故也。入海在 今淮浦。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川淮泗。」訂義易氏 曰:「《禹貢》導淮自桐柏。」《漢志》高陽郡平氏縣桐柏,大復 山在東南。唐以其地為桐柏縣,屬唐州。淮水所出,東 流至蔡州之真陽,流至申州之義陽縣,今為信陽軍 信陽縣。又東流至光州主城縣。又東北流至濠州招 信縣,今屬泗州。本漢臨淮郡淮陵縣地,乃古徐州之 域,即《漢志》所謂「淮至淮陵入海」者也。又東北經楚州 之盱眙縣,今為盱眙軍。與泗州隔淮相對。又至楚州 山陽縣入海。

按:《爾雅釋水》:「淮為滸。」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淮水出餘山,餘山在朝陽東義 鄉,西入海,淮浦北。今水出義陽平氏縣桐柏山。 按《春秋說題辭》,「淮者,均其勢也。」

按:《漢書地理志》,「南陽郡平氏。」《禹貢》「桐柏大復山在 東南,淮水所出,至淮陵入海。」

廬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別為國。金蘭西北有 東陵鄉,淮水出焉。

九江郡「曲陽。」應劭曰:「在淮曲之陽。」

東海郡「曲陽。」應劭曰:「在淮曲之陽。」

丹陽郡「陵陽。」桑欽言:淮水出東南,北入大江。 按《淮南子。地形訓》,「淮出桐柏山。」

按:《後漢書郡國志》:「琅邪國姑幕。」《博物記》曰:「淮水,入 城東南五里。」

南陽郡平氏桐柏大復山,淮水出。《荊州記》曰:「桐柏 淮源湧發其中,潛流三十里,東出大復山南,山南有 淮源廟。」

按《水經》,「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 《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尚書》:「導淮 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陽平氏縣,王莽之平善也。《風俗 通》曰:南陽平氏縣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 淮,均也。《釋名》曰:淮,韋也。韋繞揚州北界,東至於海也。 《爾雅》曰:「淮為滸。」然淮水與醴水同源俱導,西流為醴, 東流為淮,自潛流地下三十許里,東出桐柏之大復 山南,謂之陽口,水南即復陽縣也。闞駰言:「復陽縣,胡 陽之樂鄉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復山之陽, 故曰復陽也。」《東觀漢記》曰:「朱祐少孤,歸外家復陽劉 氏山南有淮源廟,廟前有碑,是南陽郭苞立。」又二碑 並是漢延熹中守令所造,文辭鄙拙,殆不可觀,故《經》 云「東北過桐柏」也。

淮水又東逕義陽縣。縣南對固成山,山有水,注流 數丈,洪濤灌山,遂成巨井,謂之「石泉水」,北流注于淮。 淮水又逕義陽縣故城南。義陽郡治也,世謂白茅 城。其城圓而不方。闞駰言:「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 安昌、平林、平氏、義陽四縣,置義陽郡于安昌城。」又《太 康記》《晉書地道記》並有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漢 武帝元光四年,封北地都尉衛山為侯國也。有九渡 水注之。水出雞翅山,磎澗瀯委,沿愬九渡矣。其猶零 陽之九渡水,故亦謂之為九渡焉。於磎之東山,有一 水發自山椒,下數丈,素湍直注,頹波委壑,可數百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