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若霏幅練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于 淮。
東過江夏平春縣北。
淮水又東,油水注之。〈注〉水出縣西南油溪,東北流,逕 平春縣故城南,漢和帝建初四年,封子全為王國。淮 水又東,曲岸北有一土穴,徑尺,泉流下注,沿流波三 丈,入于油水,亂流南屈,又東北注于淮。淮水又東北, 逕城陽縣故城南,漢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為侯 國,王莽之「利新」也。魏城陽郡治。
淮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注〉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晉 車騎將軍祖逖自陳留將家避難所居也。」其水東逕 城陽縣北,而東入于淮。
淮水又東北流,左會湖水。〈注〉傍川,西南出窮溪,得其 源也。
淮水又東,逕安陽縣故城南。〈注〉江,國也,嬴姓矣。今其 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滅江,秦伯降服出次, 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地理志》曰:「漢乃縣之。 呂后八年,封淮南厲王子劉勃為侯國,王莽之均、夏 也。」
淮水又東得溮口水。〈注〉源南出大潰山,東北流,翼帶 三川,亂流北注溮水。又北逕賢首山西,又北出,東南 屈,逕仁順城南,故義陽郡治,分南陽置也。晉太始初, 以封安平獻王。孚長子望,本治在石城山上,因梁希 侵逼,徙治此城。齊司州刺史馬鮮卑不守魏置郢州 也。昔常珍奇自懸瓠遣三千騎援義陽行事龐定光, 屯于溮水者也。溮水東南流,歷金山北,山無樹木,峻 峭層峙。溮水又東逕義陽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 嶺,周迴三里,是郡昔所舊治城。城南一十五步,對門 有天井,周一百餘步,深一丈。東逕鍾武故城南,本江 夏之屬縣也,王莽之當利縣矣。又東逕石城山北,山 甚高峻。《史記》曰:「魏攻冥阨。」《音義》曰:「冥阨,或言在鄳縣 葙山也。」按《呂氏春秋》,九塞其一也。溮水逕鄳縣故城 南。建武中,世祖封鄧邯為鄳縣侯。蘇林曰:「音盲。」溮水 又東逕七井岡南,又東北注于淮。淮水又東至谷口。 谷水南出鮮金山,北流至瑟水注之。水出西南具山, 東北逕光淹城東,而北逕青山東、羅山西,東北流注 于谷水。谷水東北入于淮。
又東逕新息縣南。〈注〉淮水東逕故息城南,《春秋左傳 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敗之者也。」 淮水又東逕浮光山北。〈注〉亦曰:扶光山,即弋山也。逕 新息縣故城南。應劭曰:「息後徙東,故加新也。王莽之 新德也。」光武十九年,封馬援為侯國。外城北門內有 新息長賈彪廟,廟前有碑,面南又有魏《汝南太守程 堯碑》。魏太和中,蠻田益宗效域,立東豫州,以益宗為 刺史。淮水又東合慎縣水,水出慎陽縣西,而東逕慎 陽縣故城南,縣取名焉。〈史記索隱曰慎陽屬汝南如淳曰音震闞駰曰合作滇陽 承予五年末印更刻遂誤以水為心〉漢高帝十一年,封欒說為侯國,潁 陰劉陶為縣長,政化大行,道不拾遺,以病去官,童謠 歌曰:「悒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見思 如此。應劭曰:「慎水所出,東北入淮。慎水又東流,積為 燋陂,陂水又東南流,為上慎陂,又東為中慎陂,又東 南為下慎陂,皆與鴻郄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 結鴻陂,漢成帝時」,翟方進奏毀之。建武中,汝南太守 鄧晨欲修復之,知許偉君曉知水脈,召與議之,偉君 言成帝用方進言毀之。尋而夢上天,天帝怒曰:「何敢 敗我濯子淵?」是後民失其利。時有童謠曰:「敗我陂,翟 子威;及子覆,陂當復。」明府興復廢業,童謠之言,將有 徵矣。〈漢書汝南舊有鴻隙大陂郡以為饒成帝時關東數水陂溢為害翟方進為相奏決去陂水有 童謠曰壞陂誰翟子咸飯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當復誰云者兩黃鵠〉遂署都水掾,起 塘四百餘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東 南,逕息城北,又東,逕南入淮,謂之慎口。淮水又東,與 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縣北,東南流,分為二 水,一水逕深丘西,又屈逕其南,南派為蓮湖水,南流 注于淮。淮水又左迤,流結兩湖,謂之「東西蓮湖」矣。 淮水又東,右合壑水。〈注〉水出白沙山,東北逕柴亭西, 俗謂之「柴水。」又東北流于潭溪水合水發潭谷,東北 流,右會柴水。柴水又東逕黃城西,故弋陽縣也。城內 有二城,西即黃城也。柴水又東北入于淮,謂之柴口 也。
淮水又東北,申陂枝水注之。〈注〉水首受陂水于深丘 北,東逕釣臺南,臺在水曲之中,臺北有琴臺。又東逕 陽亭南,東南合淮。
淮水又東,逕淮陰亭北,又東逕白城南。〈注〉楚白公勝 之邑也。又東北去白亭一十里。
淮水又東,逕長陵戍南,又東,青陂水注之。〈注〉分青陂 東瀆,東南逕白亭西,又南于長陵戍東,東南入于淮。 淮水又東北,合黃水。〈注〉水出黃武山,東北流,木陵關 水注之。水導木陵山,西北流注于黃水。黃水又東逕 晉西陽城南,又東逕南光城,南光郡治。又東北逕高 城南,故弦高國也。又東北逕弋陽郡東有虞丘,郭南 有子相廟。黃水又東北入于淮,謂之「黃口。」淮水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