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36

此页尚未校对

東入于海。」按淮水出河南南陽府、唐縣泌陽,及湖廣 德安府、隨州、襄陽府棗陽縣四界胎簪山,禹只自唐 縣桐柏山導之,桐柏去胎簪不遠。沂水至邳州會泗 同,至南直隸淮安府清河縣入淮。自桐柏東會于泗、 沂,至本府海州入海。

胎簪山極廣大深秀,綿亙河南南陽府唐縣、泌陽,湖 廣德安府隨州、襄陽府棗陽縣四州縣之界。有臥龍 山、石女山、蓮花峰、銅山,皆其山也。而淮正出于泌陽 之銅山下,謂「淮源出桐柏山」者此也。

《黃河由淮入海考》按:鄭曉曰:「洪武二十四年,河決黑 羊山,東逕汴城北五里,又南至項城入淮,而故道遂 淤。正統十三年,決張秋沙灣,東流入海。又決滎澤,東 經汴城,歷睢陽,自亳入淮。景泰七年,始塞沙灣,而張 秋運道復完。自後河勢南趨,而汴城之新河又淤。弘 治二年以後,漸徙而北,又決金龍口等處,直趨張秋」, 橫衝會通河,奔流入海,而汴城南之新河又淤。命副 使御史劉大夏治之,施功未竟,伏流潰溢。人皆言「黃 陵岡塞口不合,張秋護堤復壞,河不可治,運道不可 復,且有為海運之說者。蓋滎澤孫家渡口舊河,東經 朱仙鎮,下至項城南,猶有河流,淤淺近二百餘里。若 多役夫力,疏濬深廣,使由泗入淮,可殺上流之勢。黃 陵岡賈魯舊河,南經曹縣梁進口,下通歸德丁家道 口,以分殺水勢。然梁進口以南,滔滔無阻,以北淤澱 將平,計其功力,僅八十里。若多役夫力,疏濬深廣,使 由徐入淮,可殺下流之勢,水勢既下,則決口可塞,運 道可完矣。但既疏之後,不能保其不復淤;既塞之後, 不能保其不復決耳。」是時劉大夏能虛懷博訪、推心 任下。五旬而事竣。

《江通于淮考》「江與淮本不通越揚州高郵僅四百里 許。吳夫差與晉會潢地,鑿溝以運輜重。隋人廣之,築 堤壅水于兩頭,自江拽船而上,復拽船而下于淮,于 是江淮舟楫始達。」

按《湖廣通志》,德安府隨州有太平山,或名胎簪,最峻, 東北諸山皆宗之。淮水出于其下,北流于桐柏 按《河南通志》,南陽府桐柏縣西三十里有胎簪山,淮 水發源于此。縣東一里有桐柏山,淮水經其下,禹導 淮自桐柏,即于此。

淮瀆在桐柏縣西二十五里。源出胎簪山,流經信陽、 確山、真陽、息縣、固始,會泗、沂東入于海。

按《南陽府志》,淮水在桐柏縣西。《水經》,淮水出南陽平 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 朝陽東義鄉西。」《尚書》:「導淮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陽平 氏縣,王莽之平善也。」《風俗通》曰:南陽平氏縣桐柏大 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說題辭》曰:「淮 者,均其勢也。」《釋名》曰:「淮,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于」 海也。《爾雅》曰:「淮為滸。」然淮水與澧水同源俱導,西流 為澧,東流為淮,自潛流地下三十許里,東出桐柏之 大復山南,謂之陽口。水南即復陽縣也。又按:淮水其 源初出,伏流三十里,湧為三泉,因濬為井,所為淮井 是也。流六七里成河,東北經大復山,山南有淮源廟。 從義陽縣南東過江夏平春縣北寺,又東,過新息縣南, 期思縣北,至原鹿縣南,與汝水合。又東過廬江安豐 縣,與決水合。又東至當塗縣,與渦水合。又東過鍾離 北夏丘縣南。又東至徐縣,合澗水、蘄水。又東至盱眙。 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與泗水合。東至廣陵淮浦縣 而入海。近海數百里通潮汐。《尚書》云:「導淮自桐柏,東 會于泗、沂,東入于海」是也。

月河在桐柏縣東。一水如帶,旋繞山岑,如月之圓,合 圍山諸水入於淮。

水磨灣,在桐柏縣西十里,林木蓊蔚,水東南流入于 淮。

按《信陽州志》:淮水在州北四十五里。《水經》云:「淮水東 經義陽」,即此。

明河一曰「明港河」,在州北九十里。源出天目山,東流 入于淮。

洋河在州東北七十里。一名「旴河」,東流入于淮。 溮河,在州南四十里。源出隨州黃土山,流抱州城入 于淮。

按《舞陽縣志》,「沙河在縣北五十里,源出魯陽堯山,經 北舞渡,東會澧水達于淮。」

按《確山縣志》,淮水在縣南四十里,源出南陽唐縣之 桐柏山,東南潛流三十里,東出大復山,東流入縣境, 經真陽、信陽、羅山,至息縣東南合汝水,東注固始朱 皋鎮,出境又南合淝水、渦水,納沂泗水入海。《禹貢》所 云「導淮自桐柏」也。

按《真陽縣志》,「淮水在縣南九十里,源出桐柏山,東南 流經信陽入潁水界。」

閭河在縣南二十五里。源出確山縣高皇陂,東流合 撞陂港,經柳塞寺西入淮。

清水港河在縣南四十里。自確山縣橫山發源,通板 橋河,東入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