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彭家河在縣南十二里,通閭河,東入淮。

按《息縣志》,「淮水在縣南四里。」

營河在縣北一百里。源出汝河支流,東南入于淮。 泥河在縣東四十五里,源出萬安塘,東達于淮。 谷河在縣東四十里,源出堅斧堰,東達于淮。

按《羅山縣志》,「淮水在縣西北二十里。」

濼清河在縣北三十里,即濼水澗,下流入于淮。 月兒灣河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掘山,流入于淮 竹竿河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窟壟山,北流入于淮。 按《光州志》:「潢河一名小黃河,源出湖廣麻城縣分水 嶺,經光山縣界,至州西北流,貫城東,出合恨溝,入于 淮。」

白露河在州東四十里。源出弋陽縣南,北流歷陰山 關,合淠水,北流入于淮。

按《光山縣志》,「淮水在縣北九十里。」

寨河在縣北二十里。北流合清流河入于淮。

官渡河在縣南五里。源出分水嶺,至光州為小黃河, 北流入于淮。

臨仙河在縣南二十里,合官渡河北流入于淮。 按《固始縣志》:淮水在縣北七十里,自張莊人境受白 露河、曲河史河水,至朱皋出境。《山海經》云「淮在期思 北」是也。

春河在縣南十五里。源出商城縣黑山坡,東流入于 淮。

泉河在縣東四十里,受石梁堰沿城澗等水,入于淮。 曲河,在縣西二十里,源出斛山,東北流入于淮。 按《汝陽縣志》:「汝水源出汝州天息山,東南入西平界, 經上蔡、汝陽、新蔡、固始、朱皋鎮合于淮。」

梅山河在縣南一百里。東流入于淮。

營河,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東流入于淮。

按《項城縣志》:「穀河源出商水縣西召陵岡,流經縣境 入于淮。」

按《西華縣志》:「清流河源出許州東秋湖,流經鄢陵西 華縣界入于淮。」

按《臨潁縣志》:「石梁河源出密縣山谷中流至朝華寺 前,匯為黑白二龍潭,東流經臨潁縣北境,合蔡河達 于淮。」

按《商水縣志》,「北池湖在縣城北十五里,聚穀濟、棗子、 雙溝五河之水,方四十里,東流入陳州境達于淮。」 按《永城縣志》,「澮河在縣南二十里,自亳州經流入蒙 城達于淮。」

按《江南通志》:淮河在淮安府治西南五里許,自泗州 龜山東北流與汴河合,東北入于海。

按《霍丘縣志》,「淮河在縣北四十五里。」

澧河在縣西十里。發源棗木河,東北流入淮。

東河在縣東五十里。源自六安州東來,入淮河。 《史》河,源出固始縣界,經縣北境入淮。

決水在縣境。《通志略》云:「淮水東過安豐,決水自南來 入焉。」

按《潁上縣志》,「淮河在縣南二十五里。」

潤河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淮潤鄉。源出潁州,西流入 淮。

江口河在縣西北五十里。源出潁州東南合潤河入 淮。

按《潁州志》:「潁河在州城西,自南頓而東流,至趙家渡 入州境,東過沈丘,繞北門外,過留陵至江陽鎮入于 淮。」

大潤河在州城南五十里。源出土陂以上諸池泉。歷 泉南諸陂,東過磚橋,受小潤河東南入淮。

谷口在州城南九十里。源自潤河,經西鄉一虎橋至 水臺西入淮。

按《鳳陽府志》,「淮河經懷遠縣之東南,昔大禹鑿荊、塗 二山之峽,使淮出其間,水乃安流者即此。」按:淮源出 南陽桐柏山,歷信陽、汝寧、壽春,挾七十二山河之水, 激蕩于荊塗,鑿山通道,下濠梁,會淝渦漴沱溪湖諸 水,至界溝入泗州境。一自草嘴、劉溝、洪澤湖,東至清 河縣天妃閘河口,會黃河入海。一由大澗口入湖,由 湖達江以至于海,兩路通行,此淮之端委也。第黃強 淮弱,勢不相敵,淮為黃扼,別由大澗口、施家溝、周家 橋、高良澗、武家墩等處,散入射陽湖、白馬湖、草子湖、 高寶等湖,迤邐入江。所謂「排淮泗而注之江」者此也, 此淮之支流也。明隆慶六年,淮大溢,黃水亦漲,相逼 不得直下,沙隨波停,遂將清口淤塞。所謂「門限沙」者 是也。萬曆二年,淮又溢。總河潘季馴始為高家堰祇 築大澗口一處,淮猶可洩。後將小澗口等處,凡入湖 舊道,盡築隄防。自是清沙日高,淮水益壅,而泗大病 矣。郡紳常三省力辨其非。時隄工已成,不便復更。萬 曆二十一年,水患益烈,巡按牛應元親行踏勘,議開 金家灣芒稻河,洩湖「水入江;繼議開周家橋,洩淮水 入湖。又以淮受黃逼,乃先開武家墩以殺其勢。此議 開三閘之所由來也。是後定計分黃,以腰鋪地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