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按《潁州志》:「潁河在州西鄉,自南頓東來,繞州北門外, 至正陽入淮。」明宣德五年,西北淤塞,俗呼為小河,上 達古汴,下通淮泗。

按《清河縣志》,「淮河自盱眙龜山東北流經縣治東南 三里溝,故平江伯所鑿導,分入通濟閘,以接漕運。其 委乃經甘羅城以北,合黃河入海。」

運河元時故道由郡東入淮,至清口,亦稱險要。故平 江伯改自郡西,經清江浦,入本縣「七里溝東界,迤南 出三里溝達于淮以溯河。」

黃河原經天津衛北入海,後南潰留城,超、徐、邳,亂洸、 沂直下,從三汊河東南小清河,合于淮以趨海。 大清河口,在治東北八里,入治西北。老黃河口,遶縣 北漁溝鎮一帶,出治東北大河口達淮,今淤淺。 「小清河」在治前百五十步,東去入淮。

費家湖在治西南四里,常漲于淮,水涸則耕種。 北萍湖在治東南九十里,通于淮,淮漲則匯湖為澤。 四鋪湖在縣東北三十里,周圍十五里,入淮。

富陵湖舊有溝通淮。

七里溝在縣治東南十里,入淮。

三里溝在縣治東南三里。今新改淮口通運。

雙溝在縣治西南二十里,出泗州迮家灣入淮。 「石人溝」在縣治西八里,達淮。

卞家溝在縣治南五里。通淮出魚。

按《桃源縣志》:「杜村湖在縣治東南三十里,通淮。 倉基湖在縣治南七里,積水四時不涸,水溢通新河, 曲折東流五里,會丁家溝達河入淮。」

黃河在縣治北百十餘步。原自山東由淮入海,徐、邳、 泗河之下流。

按《淮安府志》:「淮河源出南陽府平氏縣桐柏山,其源 初湧,復潛流三十里,然後長騖東北,經大復山,從義 陽郡東北過平輿,又東逕新息南期思南合汝水,東 下壽春潁水,至荊山合渦水,又東北合濠水,東下北 轉淮陰合泗水,東至廣陵郡而入海。」

黃河源遠變多,不煩具論。其「中原入海故道今堙,而 淮安舊蹟,自山東、河南諸水匯于淮泗,今合黃河併 入于淮矣。」

高良澗在山陽縣治西南九十里,由清河澗沙埠橋 入淮。

馬邏港在山陽縣治東北九十里,通淮鹽運。今淮河 合流經此,乃成大河。

蘆浦港在山陽縣治東北一百二十里。東南入射陽 湖,西入淮。

建義港在山陽縣治東北八十里,東南流通濟溝入 射陽湖,北入于淮。

通濟溝在山陽縣治東北六十里,東經馬邏港入射 陽湖,西自橫溝入淮。

按《揚州府志》淮河,晉郭璞云,「淮河出義陽平氏縣 桐柏山,東北經汝南、汝陰、淮南、譙國、下邳,至廣陵縣 入海。」盛儀云:「淮無至廣陵入海之理」,璞豈誤聞,或一 時水泛偶經耶?近來黃河南注,與淮合流,併衝翟壩、 周橋,泛入高、寶諸湖,而清水潭以決揚,并受淮之害。 景純之言始驗云。

邗溝「周敬王三十四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時夫差 欲霸中國,乃築城廣陵,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 末口,謂之邗溝。」漢吳王濞煮海為利,復開邗溝,自茱 萸灣下抵海陵倉,及如皋蟠谿,以通鹽艘。隋煬帝幸 江都,命尚書左丞皇甫議,發淮南諸州兵丁十餘萬, 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旁植以樹。 蓋前此揚州西北自末口達六合入江,東北自射陽 湖入淮,至是始自揚子達六合,自山陽瀆入淮矣。 按《合肥縣志》:「肥水源出紫蓬山,北流二十里,分為二, 其一東流往合肥縣,又東南歸巢湖;其一西北流二 百里出壽春入于淮。」

按《邳州志》:「泗河在州南二里,即泗水《禹貢》所載。其源 出魯卞縣桃墟,其源有四道,由西南過徐,又東過下 邳,合沂武二水,東至清河縣,又會淮水東入海。」 沂河在州城西,自山東沂州城西流至下邳,西南入 泗河,達于淮。

按《海州志》,「一帆河在官河東北流至伊廬山,南通安 東縣入淮。」

按《安東縣志》:「淮河在縣治南百餘步,經雲梯關東北 入海。」

漣河在縣境,有東、西、中漣三河,闊八十餘丈,發源自 西北大湖,東南入淮。

澳河在縣城東南百餘步,亦名「龍潭。」南臨大淮,為壩 以瀦水利。

官河在縣城北三十里,自西漣來,南通中漣,東流散 入遏蠻等河入淮。

支家河在縣城西十五里。南通山陽溝及孫新村浦 入淮。

響水河在治西一里。舊有迎仙橋,堙塞。洪武三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