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56

此页尚未校对

京邑,頗親信用事。太宗即位,拜翰林使。太平興國二 年,陳洪進來朝,命德元迎勞之。船艦渡淮,暴風起,眾 恐,皆請勿進。德元曰:『吾將君命,豈避險』。以酒祝而行, 風浪遽止。」

《五行志》:「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六月,泗州淮漲入南城。 汴水又漲一丈,塞州北門。」

《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七年秋七月,淮水、漢水、易水皆 溢。八年五月,河決滑州,過澶、濮、曹、濟,東南入于淮。」 《五行志》:「太平興國八年五月,河大決滑州房村,徑澶、 濮、曹、濟諸州,浸民田,壞居民廬舍,東南流入淮。」 《朱昂傳》:「昂字舉之,遷殿中丞,知泗州,嘗聚淮水流屍 三千為塚瘞之。」

《揚州府志》:「喬維岳字伯周,太平興國中任淮南轉運 使。時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陽灣,水勢湍悍,運舟多 罹覆溺。維岳親行規度,開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陰磨 盤口,凡四十里。」

《宋史河渠志》:「初,楚州北山陽灣尤迅急,多有沈溺之 患。雍熙中,轉運使劉蟠議開沙河,以避淮水之險,未 克而受代。喬維岳繼之,開河自楚州至淮陰,凡六十 里,舟行便之。」

《五行志》:「真宗景德三年七月,應天府汴水決,南注亳 州,合浪宕渠東入于淮。」

天禧元年六月,江、淮大風,多吹蝗入江海。

《仁宗本紀》:「景祐元年閏六月甲子,泗州淮、汴溢。」 嘉祐二年三月戊戌,「淮水溢。」

《五行志》:「嘉祐二年七月,京東西、荊湖北路水災。淮水 自夏秋暴漲,環浸泗州城。」

《仁宗本紀》:嘉祐六年「秋七月乙酉,泗州淮水溢。」 《馬仲甫傳》:「仲甫,字子山,廬江人,為發運使,自淮陰徑 泗上,浮長淮,風波覆舟,歲罹其患。仲甫建議鑿洪澤 渠六十里,漕者便之。」

《神宗本紀》:熙寧四年十一月壬寅,開洪澤河達于淮。 《河渠志》:「熙寧五年閏七月,提舉京西常平陳世修乞 于唐州引淮水入東西邵渠,灌注九子等十五陂,溉 田二百里。」

《蔣之奇傳》:「之奇字穎叔,常州宜興人。擢江淮荊浙發 運副使。元豐六年,漕粟至京,比常歲溢六百二十萬 石,錫服三品。請鑿龜山左肘至洪澤為新河,以避淮 險,自是無覆溺之患。」

《河渠志》:「元豐三年二月,宋用臣言,洛水入汴至淮,河 道漫闊,多淺澀。乞狹河六十里,為二十一萬六千步, 以四月興役。」五月癸亥,罷草屯浮堰。

《五行志》:「元豐四年五月,淮水泛漲。」

《鳳陽府志》:「趙抃通判泗州,居官廉潔,素畜一龜。遷官 日,舟過龜山,投龜于淮河而去。」

《江寧府志》:「徽宗崇寧元年十二月,詔江南開遇明河, 自宣化江口至泗州淮河口。」

《宋史河渠志》:「政和元年,知陳州霍端友言,陳地汙下, 久雨則積潦害稼。比疏新河八百里,而去淮尚遠,水 不時洩,請益開二百里,起西華,循宛丘,入項城,以達 于淮。」從之。

《霍端友傳》:「端友字仁仲,常州武進人。以顯謨閣待制 知平江,改陳州。為政以寬聞,不立聲威。陳地汙下,久 雨則積潦。時疏新河八百里,而去淮尚遠,水不時洩, 端友請益開二百里徹于淮,自是水患遂去。」

《江南通志》:「韓世忠建炎初,駐軍京口,諸將懦怯,莫敢 渡江。世忠獨請控扼經理,移屯楚州。劉豫遣兵入寇, 輒敗卻之。」

《宋史高宗本紀》:「建炎二年冬,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 以阻金兵。」

紹興元年夏四月庚午,金將撻懶渡淮,屯宿遷縣馬 樂湖。

《鳳陽府志》:「高宗紹興四年,淮水泛溢,中有赤氣如凝 血。」

《枕譚》:紹興甲寅乙卯間,劉麟導敵南侵,時車駕駐平 江,有趙九齡者,策士也,請決淮西水以灌營,上不能 用,而敵已實偵知之矣。已而韓世忠得其酋長《約戰 書》曰:「聞江南欲決淮西水以浸吾軍。」書到明日,敵即 退師。當時但以為卻敵之功,而不知九齡之力,蓋陰 庇之也。

《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年「八月丁亥,楊沂中自宿州 夜襲柳子鎮,軍潰,遂自壽春府渡淮歸。」

十一年春正月己未,劉錡「自太平州率兵二萬援淮 西。」庚申,金人渡淮。

三月,壬子,金人渡淮北歸。

十一月,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 割唐、鄧二州畀之。」

十八年三月乙酉,禁民私渡淮。

三十一年九月,金主亮以尚書左丞李通為大都督, 造浮梁于淮水之上,遂自將來攻,兵號「百萬。」

三十二年夏四月,大雨,淮水暴溢數百里,漂沒廬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