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63

此页尚未校对

之於神化。神化干寶搜神記篇名醴水又逕其城東,與燒車水 合。水西出苦菜山,東流側葉城南,而下注澧水。舊本作醴 水澧水又東,逕葉公廟北,廟前有《公子高諸梁碑》。舊 秦漢之世,廟道有雙闕、几筵,黃巾之亂,殘毀頹闕。一作 頓闕魏太和景初中,令長修飾舊宇。後長汝南陳晞以 正始元年立碑,碑字破落,遺文殆存,事見其碑。醴水 又東與葉西陂水會。縣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謂「楚以」 一作國「方城以為城者也。」山有湧泉,北流蓄之以為陂, 故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東逕葉城南,而東北注醴 水。醴水又東注葉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並 諸梁之所堨也。舊本作地陂水又東,逕潕陽縣故城北,又 東逕定陵城南,東與芹溝合。其水導源葉縣,東逕潕 陽城北,又東逕定陵縣南,又東南流注澧。其水逕流 昆、醴之間,經絡四縣之中,疑即呂忱所謂涀水也。今 于定陵更無別水,唯是水可當之。澧水東逕郾縣故 城南,左入汝。《山海經》曰:「澧水東流,注于涀水也。」山海經作 視注云或曰宜為瀙瀙水在今南陽也汝水又東南流,逕鄧城西,《春秋 左傳?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于鄧」者也。汝水又東南 流,潕音武今在南陽舞陽縣水注之。

又東南過汝南上蔡縣西。汝南郡,楚之別也。漢高 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曰汝濆縣,故蔡國。周武王剋殷, 封其弟叔度于蔡。《世本》曰: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稱 上。《竹書紀年》曰:「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者也。」 建安元年,安帝封鄧騭為侯國。汝水又東逕懸瓠城 北,王智深云「汝南太守周矜,起義於懸瓠者是矣。」今 豫州刺史汝南郡治城之西北,汝水枝別左出,西北 流,又屈西東轉,又西南會汝,形若垂瓠。耆彥云:「城北 名焉。」我疑作比灣中有地數頃,上有栗園,栗小殊不並固 安之實也。魏都賦云信都之棗故安之栗注云故安屬范陽出御栗然歲貢三百 石,以充天府。水渚即栗州也,樹木高茂,望若屯雲積 氣矣。林中有栗堂射埻,甚閒敞,牧宰及英彥多所遊 薄。其城上西北隅,高祖以太和中幸懸瓠,平南王肅 起高臺。一作濟於小城建層樓于隅阿,下際水堨。一作湄 「降栗渚」,左右列榭,四周參差競跱奇,為佳觀也。 又東南過平輿縣南。一作平興按漢書地志汝南有平興縣輿音豫 注溱水 出浮石嶺北青衣山,亦謂之青衣水也。東南逕朗陵 縣故城西。應劭曰:「西南有朗陵山,縣以氏焉。世祖建 武中,封城門校尉臧宮為侯國也。」溱水又南,屈逕其 縣南,又東北,逕北宜春縣故城北。漢地理志汝南郡有宜春縣後漢郡 國志作北宜春王莽更名之為宣孱也。豫章有宜春,故加北 矣。永元三年,安帝封后父侍中閻暢為侯國。溱水又 東北,逕馬香城北,又東北入汝。汝水又東南,逕平輿 縣南安成縣故城北,王莽更名「至成」也。漢武帝元光 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蒼為侯國矣。汝水又東南,汶 水當作陂水水首受慎水於慎陽縣故城南陂。陂水兩分, 一水自陂北逕宋本作遶慎陽城四固。一作圂《城塹》。潁川荀 淑遇縣人黃叔度於逆旅,與語移日,曰:「子吾師表也。」 范曄《論》曰:黃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 者,靡不深服遠後漢書作服深遠「去疵吝,將以道周性全,無 得而稱乎。」塹水又自瀆東北流注七陂,一水自陂東 北流,積為同陂。陂水又東北,又結而為陂,世謂之「窖 陂。」陂水上承慎陽縣北陂,東北流,積而為土陂。陂水 又東為窖陂。陂水又東南流注壁陂。陂水又東北,為 大陂。陂水又東入汝。汝水又東南,逕平陵亭北,又東 南,逕陽遂鄉北。汝水又東逕樂亭北,《春秋》之「棘櫟」也。 杜預曰:「汝陰新蔡縣東北有櫟亭。」今城在新蔡故城 西北,城北半淪水。汝水又東南,逕新蔡縣故城南。昔 管、蔡間,王室,放蔡叔而遷之。其子胡,能率德易行,周 公舉之為魯。宋本無魯字卿士以見于王,王命之以蔡,《中 呂》地也,以奉叔度祀,是為蔡仲矣。郡國志云汝南郡新蔡縣有大呂亭 故呂侯國也此中呂未詳宋忠曰:故名其地為新蔡,王莽所謂新 遷者也。世祖建武元年,封吳國為侯國。《汝南先賢傳》 曰:「新蔡鄭敬,字次都,為郡功曹。都尉。高懿廳事前有 槐樹,白露,類甘露者,懿問掾屬,皆言是甘露,敬獨曰: 『明府政未能致甘露,但樹汁耳』。」懿不悅,託疾而去。汝 水又東南,左會澺水,水上承汝水,別流於奇額城東, 東南流為練溝,逕邵陵縣西,東南流注至上蔡西岡, 北為黃陵陂,陂東流于上蔡岡,東為蔡塘。又東逕平 輿縣故城南,為澺水縣,舊沈國也,有沈亭。《春秋定公 四年》,蔡滅沈,以沈子嘉歸,後以為縣。《史記》曰:「秦將李 信攻平輿,敗之者也。」建武三十年,世祖封銚統為侯 國。後漢書銚期傳云期卒諡忠侯子丹嗣復封丹弟統為建平佞似非平輿或別有據也于。宋本 作本《汝南郡治》。昔費長房為市吏,見王壺公,懸壺郡市, 長房從之,因而自遠。改本作退同入此壺,隱淪仙路。骨謝 懷靈,無會而返。雖能役使鬼神,而終同物化。城南里 餘有神廟,世謂之張明府祠,水旱之不節則禱之,廟 前有石碑。舊本作圭碑文字紊碎,不可復尋。碑側有小石 函,按《桂陽先賢畫讚》。張熹乃桂陽郡臨武縣人吳本作信陽誤臨武張熹 字季智為平輿令時天下大旱熹禱雩末獲應。宋本作未 獲嘉應熹乃積柴自焚。主簿崇,小史。宋本作吏張化從熹焚 焉,俟舊本作矣宋本無矣字火既燎,天靈感應,即澎雨。此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