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人耶?」言未絕而水去。

《後漢書張純傳》:「二十三年,純代杜林為大司空,在位 慕曹參之跡,務于無為,選辟掾史,皆知名大儒。明年, 上穿陽渠,引洛水為漕,百姓得其利。」

《劉盆子傳》:「光武帝大陳兵馬,臨洛水,令盆子君臣列 而觀之。」

《桓帝本紀》永壽元年「六月,洛水溢,壞鴻德苑。」

《文獻通考》:「永壽元年六月,雒水溢至津陽城門,漂流 人物。」

《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三年秋,洛水溢。」

《漢官典職》:「德陽殿周遊容萬人,自偃師去宮四十五 里,激洛水于殿下。」

《晉書五行志》:「魏文帝黃初四年六月,大雨霖,伊、洛溢, 至津陽城門,漂數千家。」

魏明帝太和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餘日,伊、洛、河、漢 皆溢,歲以凶饑。

《三國魏志》:「明帝太和四年九月,大雨,洛水溢。」

《晉書宣帝本紀》:嘉平元年「正月,天子謁高平陵,爽兄 弟皆從。帝帥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 浮橋。上奏曰:『公卿群臣皆以爽有無君之心,兄弟不 宜典兵宿衛,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輒敕 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 稽留車駕,以軍法從事,臣輒力疾將兵詣洛水浮橋』」, 伺察非常,爽不通奏,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樹為鹿角, 發屯兵數千人以守。桓範果勸爽奉天子幸許昌,移 檄徵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 詣帝,觀望風旨。帝數其過失,事止,免官。泰還以報爽 勸之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 洛水為誓。

《宋書符瑞志》:「晉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黃龍見河南 洛陽洛濱。」

《晉書五行志》:「泰始七年六月,大雨霖。甲辰,河、洛、伊、沁 水同時並溢,流四千九百餘家,殺二百餘人,沒秋稼 千三百六十餘頃。」

《武帝本紀》:「泰始七年六月,伊、洛河溢,流居民四千餘 家,殺三百餘人。」

十年十二月,「鑿陜南山,決河東注洛,以通運漕。」 《孝懷帝本紀》:「永嘉三年三月,大旱,江、漢、河、洛皆竭,可 涉。」

《劉聰載記》:「聰僭即皇帝位,署其衛尉呼延晏為使持 節、前鋒大都督、前軍大將軍,配禁兵二萬七千,自宜 陽入洛,命王彌、劉曜及鎮軍石勒進師會之。晏北河 南王師前後十二敗,死者三萬餘人。彌等未至,晏留 輜重于張方故壘,遂寇洛陽。時帝將濟河東遁,具船 于洛水,晏盡焚之,還于張方故壘。王彌、劉曜至,復與」 晏會圍洛陽。時城內饑甚,人皆相食,百官分散,莫有 固志。宣陽門陷,彌、晏入于南宮,升太極前殿,縱兵大 掠,悉收宮人珍寶。曜于是害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 萬餘人于洛水。

孫巖《宋書》:「高祖平關洛,致鐘虡舊器。南還,一大鐘墜 洛水。」

《魏書太武帝本紀》:太平真君七年「三月,車駕旋軫,幸 洛水,分軍誅李閏叛羌。」

《孝文帝本紀》:「太和二十年九月丁亥,將通洛水入穀, 帝親臨觀。」

《伽藍記》:宣陽門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 也。神龜中,常景為勒銘,其辭曰:「浩浩大川,泱泱清洛。 道源熊耳,控流巨壑。納穀吐伊,貫周淹亳。近達河宗, 遠朝海若。」

《周書賀蘭祥傳》:「大統十六年,祥拜大將軍。太祖以涇 渭溉灌之處,渠堰廢毀,乃命祥修造富平堰,開渠引 水,東注于洛,功用既畢,民獲其利。」

《冊府元龜》:「隋煬帝大業元年三月,發河南諸郡男女 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雒水達於河。」

《大業雜記》:「二年四月,敕上工監丞任洪則開東都漕 渠,自宮城南承福門分洛水,東至偃師入洛。」

《唐書五行志》:高祖武德元年秋,李密、王世充隔洛水 相距。密營中鼠,一夕渡水盡去。占曰:「鼠無故皆夜去, 邑有兵。」

《太宗本紀》:「貞觀十一年七月癸未,大雨水,穀、洛溢。」 《五行志》:「貞觀十一年七月,黃氣際天,大雨,洛水漂六 百餘家。」

《高宗本紀》:永徽六年「九月乙酉,洛水溢。」

《五行志》:「永淳元年五月乙卯,洛水溢,壞天津橋及中 橋,漂居民千餘家。」

《隋唐嘉話》: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侍郎儀 獨持國政。嘗凌晨入朝,循洛水堤步月。徐轡詠詩云: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曉,蟬噪野風秋。」 音韻清亮,群公望之若神仙焉。

《封氏聞見記》:秦漢以來,天子但稱皇帝,別無徽號。則 天垂拱四年,得瑞石於洛水,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