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郝穴二口,殺流出漢口。而潭子湖、洪水淵、三湖等處, 俱為湖渚蓄水地,故趙宋以前,無大水患。迄元以來, 沙市、高陵半圮入江,章穴口復堙。逮明嘉靖十一年, 決萬城堤,水遶城西,決沙市之上堤而南。二十一年 後,又以浮議築塞郝穴口諸湖渚,又多淺淤。三十九 年,一遭巨浸,各隄防蕩洗殆盡。四十五年後,有司稍 稍修復,然不如古隄之堅矣。

公安縣隄防考略

按縣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地皆 平曠。縣治舊在柴林街,因避三穴橋水患,移至江皋, 勢若原隴。宋端平三年,孟珙築隄防以禦水。有趙公 堤在縣東。斗湖堤在縣南。油河堤在縣西北。倉堤在 縣東北。橫堤在布政分司後世傳為「五堤」云。至元大 德七年,竹林港堤大潰,自是堤不時決迨。明修築沿 江一帶隄堘,西北接江陵,上灌洋,東南接石首,新開 堤堤,凡萬有二千五百餘丈。其間雷勝、旻灣、窯頭鋪、 艾家堰、竹林寺、二聖寺、江池湖、狹堤淵、沙堤鋪、新淵 堤、郭家淵、施家淵諸堤,更為要害。成化五年,決施家 淵。弘治年間,決狹堤淵。正德十一年,決郭家淵。嘉靖 十一年,決江池湖。三十五年,決新淵堤。三十九年,決 沙堤鋪。四十年,決深淵堤。四十四年,決大湖淵及雷 勝旻灣。四十五年,傾洗竹林寺。隆慶元年,傾洗二聖 寺。二年,決艾家堰,水患殆無虛歲。縣境內有軍湖、貴 湖、紀湖、重湖、大金洋溪諸湖,惟大金一湖通虎渡枝 河,河漲湖溢毛穗諸里,軍民常苦之。

石首縣隄防考略

按:縣東西廣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俱夾江南 北。而縣治一面濱江,勢復下濕。自「元大德七年決陳 瓮港堤,薩德彌實挽築,再築黃金、白楊二堤護之。不 一歲陳瓮再決,趙通議始開楊林、宋穴、調弦、小岳四 穴,水勢以殺。」迨明初,四穴故道俱堙,隄防漸頹。嘉靖 元年,決雙剅垸。三十四年衝決戴家垸。三十五年,決 「車公腦,四十五年決藕池。頃年始修,南岸自公安沙 堤至調弦口堤,凡四千一百餘丈。北岸自江陵洪水 淵至監利金果寺堤,凡千有餘丈。其間楊林、瓦子灣 藕池、袁家長剅,尤為要害。」

監利縣堤防考略

按:縣東至沔陽,西至江陵,南至華容,北至潛江,「周遭 四百五十里,正江湖匯注之地,勢甚污下,鄉民皆各 自築垸以居。縣治臨江,有一枝河流貫城中,歲苦水 患。元大德間,趙通議開赤剝,穴江流以殺迨。明初,此 穴已堙,乃築大興、赤射、新興等二十餘垸。成化間,又 修築黃師廟、龍潭、鼉淵等一帶諸堤。嘉靖十八年築」 塞十八灣河,又塞祝家壋,其壋隨決。至四十四年,堤 決黃師廟、李家埠、何家壋、文家垸、金家湖諸堤,而大 興垸亦大潰。嘗一修築,自龍窩嶺至白螺磯,凡二百 六十餘里。頃年江勢南齧,而水患漸消矣。

安陸府隄防考略

按:江故道逼近郡治石城而下,明嘉靖初年間徙新 洪,遶沿山灣東,去城彌遠,水患日深。考其故,在豐樂, 則舊有九隆灘龍港、桐木嶺、金花、熨斗等湖之分 洩至石城,則舊有城北湖池河、殷家等河之注蓄,後 皆淤平。軍民官莊爭墾為業,而下流竹筒河復淤。下 滯上氾,固一郡水患之原也。屬邑大半濱江,而受害 甚者,北岸則鍾祥、京山、景陵之紅廟,南岸則荊門、潛 江、沔陽之沙陽也。

九江隄防考略

按《禹貢》「九江孔殷謂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會 合,匯為洞庭一湖」是也。今以郡縣志考之,辰、常、衡、永、 枝河會流於洞庭者無慮數十水,而其會眾流而注 之湖則有三焉:曰沅江、湘江、澧江而止。沅發自牂牁, 經辰溪合麻陽諸溪洞水,過常武,出湖之北;湘發自 廣西興安海陽山,至分水嶺分為二派,一為灕水,一 「為湘水,至永州合瀟水、汨羅,過長沙,出湖之南。澧發 自武陵古克縣,東流過武水口,合焦溪、如溪諸水,經 慈利、石門,至澧州,出湖之西」,而漸沅、辰、敘、酉、資,共合 流,而匯為洞庭以為之壑,故沅、辰、衡、永、長沙得免水 患。惟常武當沅江之下流,岳陽當江湖之會合,故歲 遭浸溺。而隄防之設,最宜急圖者也。

岳州府隄防考略

按:「郡治城西岳陽樓一帶,正臨洞庭湖,春夏水漲,波 濤撼城,勢甚可慮。宋守滕宗諒築偃虹一隄障之。迨 明初,堤漸崩洗,城漸退縮,後移城於岡阜。至嘉靖三 十九年以後,岡阜半摧,而懸城孤危,岳陽樓亦將頹 塌。知府李時漸雇募夫役,用辦磚石,繕修城垣,自岳 陽樓而南,凡二百六十餘丈,城下築土堤以殺水勢。」 其屬邑臨江常苦水患者有四:安鄉、華容、巴陵、臨湘 也。但安鄉四面皆水,難以設堤;臨湘半倚山城,雖可 捍禦,然西北俱濱江,水口又多,勢難築隄。巴陵隄防, 祇在江北諸里,惟華容四十八垸之堤,最為要害。

巴陵縣隄防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