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按:縣正當洞庭湖沿匯之地,有楓橋、白石等湖,又有 南津、乾沙等港,湘水一泛,半沒田廬。然東南諸里,尚 倚山阜。其最要者,江南則有永濟一隄,自演武廳至 城陵磯,知府李鏡創築,長四千丈,廣二丈,高八尺,歲 久傾圮。崇禎七年,江防道王永祚修築。江北則有固 城垸堤,與監利接境。嘉靖三十九年,諸堤俱決。隆慶 元年,知府李時漸、知縣李之珍重修,後俱圮。

常德府隄防考略

按「郡治與武陵、龍陽二縣地皆濱江,歷來歲遭水害。 南齊永明十六年,沅江諸水暴至,常德沒城五尺。宋 淳熙十六年,沒城一丈五尺,漂民廬舍。自後唐沈如 常砌二石櫃以殺水勢,得保城垣。至元延祐六年,郡 監哈朋於府學前又砌石櫃一座,高二丈餘,益加保 固。明嘉靖元年,大水決堤。十二年,江漲,幾欲衝城。隆」 慶五年,萬曆三十六年,皆大水,頻遭渰沒,頃年修築, 民始有寧居。

修築隄防總考略

「近年深山窮谷,石陵沙阜,莫不芟闢耕耨。然地脈既 疏,則沙礫易圮,故每雨則山谷泥沙盡入江流,而江 身之淺澀,諸湖之湮平,職此故也。欲盡心力以捍民 患,惟修築隄防一事耳。故備考古今,可經久而通行 者,蓋有十焉。一曰審水勢。東洗者必西淤,下澀者必 上湧。築堤者審其勢而為之址,最難禦者莫如直衝 之勢。議者退為曲防,故荊州虎渡穴口之堤,先年愈 退愈決,而後直逼江口,以遏水衝,乃得無恙。他如順 注之傾涯,則堤勢宜迂;急湍之迴沙,則堤勢宜峻。二 曰察土宜一。遇決口,必掘浮泥,見根土乃築堤基,其 所加挽者,必用黃白壤。三曰挽月堤。洗在東涯則沙 迴而西,淤在南塍則波漩而北。故往」往古堤反抱,江 流為水齧,即臨傾涯之上,勢甚孤懸,必先勘要害之 地,而預築重護之堤。四曰塞穴隙。獾屬螻螘窠穴,秋 冬水涸,遍察孔端極抵而填塞之。春夏水漲,巡視堤 內有水浸透者,即探其原而為之防。五曰堅杵。築木 杵不如石楞,石楞不如牛轢。六曰捲土埽。塞決口為 上,護成堤次之法埽以萑葦為衣,以楊柳枝為筋,以 黃壤為心,以榖草為紼纚,因決口之深淺,水勢之緩 急,而為長短大小者也。若堤防初成,土尚未實,必以 楊柳枝為埽,橫揷於堤外,則可以禦波濤而隄無恙。 七曰植楊柳。八曰培草鱗。九曰用石甃。當衝波之要 處,若非石堤,必不能回水怒而障狂瀾。十曰立排樁, 大木長丈餘,密排植於堤之左右,聯以紼纚,結以竹 葦,故風浪可及排樁,而堤得恃以不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