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14

此页尚未校对

江,會同東下,有朝宗之勢焉。

漢水出陝西鞏昌府秦州嶓冢山,為漾水,東流至西 和縣,即入武都上祿之地,名為西漢水。又東流至成 縣,即武都郡治,名「六漢水。」折而稍西,折而東南,入漢 中府鳳縣,過沔縣西,別為潛。又東合沔水,東流經本 府洋縣,流入湖廣襄陽府鄖陽縣,至均州,為滄浪之 水。歷光化、襄陽、宜城、荊州府荊門州潛江縣,至沔陽 州,過三澨,至漢陽縣大別山,南流合於江。

按《陝西通志》:「漢水源出秦州嶓冢山,西南流入湖廣 界。」

按《鞏昌府志》:嶓冢山在秦州西南六十里。《禹貢》「嶓冢 導漾,東流為漢」,即此。上有異草,名花骨空若,食之令 人無子。《通典》云:「嶓冢山有二,一在天水郡之上邽,一 在漢中之金牛。在天水者,西漢水之所出也。」

西漢水,在西河縣西南。源出嶓冢山,西流與馬池水 合,有諸葛亮壘,壘左右有豐草,蓋亮所植也。

馬池水,在嶓冢山下。南流與西漢水合。

按《秦州志》:州城西南六十里有嶓冢山,山陽有水,西 南流至漢陽入漢江。其南為分水嶺,南流為漾,北流 入赤峪。

按《秦州志》:「漾水在州南五十里,源出嶓冢,流至禮縣, 名長道河;至階州泰石山,名犀牛江;至成縣,名譚家 河;至徽州,名白水江。由略陽入四川廣元縣界。」 按《西和縣志》:「漢水在舊長道縣南,源出嶓冢,與西漢 水合入白水,諸葛軍壘在其間。」

鹽官水,在縣東北九十里。自秦州天水界流入漢。一 名「西漢水。」

按《成縣志》:六漢水,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西河縣境, 流經六漢保入翠牛江,即西漢水。

按《漢陰縣志》,「漢水在縣南八十里,流入興安州界。」 按《興安州志》,漢水在州城北。《水經》曰:「漢水又東過西 城縣南,經漢中、魏興至南鄉,東經襄陽至江夏安陸 縣入江。」今按:漢水自沔陽以下,其流可濫觴。自漢中、 歷城、固、洋縣、西鄉諸邑,受百川之水,東至環珠廟,兩 巖夾岸,石齒錯綜,急沙飛蕩,方九十里,是為黃金峽, 險擬蜀之瞿塘焉。東至茶溪灘則為石泉縣界,至馬 家營為漢陰界,至銅鑼三灣為紫陽界。由紫陽折而 南,受汝河、洞河之水為樓子灘,入興安州界。又東為 月池灘。又東三十五里為馬尿灘。又東五里受道河 之水為「思灘。」又三十里為高洋灘。低洋灘東十里受 五堰河、蒿坪河、溜水河、嵐河之水為三「堆灘。東五里 為織女灘。東五里為串灘。東四十五里為夫灘。東二 十里受吉河之水為越河灘。在州城之下為州身灘。 東去州十里為立石灘。又東二里為下立石灘。東三 十里受神灘河之水,是為神灘。岩水相搏,號稱絕險。 其灘上有楊四將軍廟。」明崇禎五年,瑞藩就國漢中, 舟行過此,始建新廟,前豎坊表,東西歷階而上,週以 石欄。西階另開一道,陟於層巔,建伏魔廟。又于楊將 軍廟前建成虛閣,三面臨江,雕欄四遶,樹光零亂,山 色空濛,帆檣隱見,截浪穿波,憑欄一望,亦奇觀也。明 成化十三年,鄭州守鑿石疏洪,以殺其險,至今利之。 又東五里為二郎灘,又東七十里為洵陽,又二百八 十里為「藍灘」,則秦楚之交矣。

神灘河出牛山,東南流注於漢水之神灘。

黃洋河,源出化龍山,東北流注于漢。

吉河,源出界嶺,西北流注于漢。

五堰河,源出鳳凰山老龍池,西南流入于漢。

蒿坪河,源出鳳凰山,西南流入於漢。

嵐河,源出化龍山,東流七百餘里,中有仙人碥、巨靈 跡、鎖龍樁諸勝,至石泉壩南入於漢。

大道河、小道河,俱出界嶺,東北流入於漢。

越水,在州西十里,南流入于漢。

恆水,在州西七十里,合漢陰縣東月川水入于漢。 按《石泉縣志》,「漢江在縣城南五十步。」

珍珠水在縣西二里。源自五攢嶺,南流入于漢。 大灞水在縣西十五里。源自秦嶺,下來西流入于漢。 紅水在縣北一里,源自五攢嶺,南流入于漢。

長安堰,在縣東五里,引漢江。

按《洵陽縣志》,漢江在縣南百一十步,蜀水、仙水、閭水 俱注之。

洵水在縣東一百二十步,源自西北山,流入漢江。 閭水在縣西二十五里,源發平利,北流入漢江。 按《白河縣志》:「泠水有二,一在縣西百六十步,發源洵 陽,北流入漢江。一在縣西九十里,為小泠水,合流為 一水。」

白石水有二,一在縣西南百二十里,一在縣東南九 十里,為小白石水,俱自竹山界合流入漢江。

按《紫陽縣志》,「任水在縣南一里,源發大寧縣,北流入 漢江。」

五郎水,在縣南五十里,北流入漢江。

按《漢中府志》:「漢江在府城南三里,自沔縣嶓冢山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