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傳》:「建興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 石馬」
《晉書五行志》:「魏太和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餘日,伊、 洛、河、漢皆溢,歲以凶饑。」
《魏志明帝本紀》:太和四年:「九月,大雨,漢水溢。」
《晉書孝惠帝本紀》:永興二年「十二月,范陽王虓破劉 喬于蕭,喬奔南陽。右將軍陳敏舉兵反,自號楚公,矯 稱被中詔,從沔漢奉迎天子。」
《孝懷帝本紀》:「永嘉三年三月,大旱,江、漢、河、洛皆竭,可 涉。」
四年九月,雍州人王如舉兵反于宛,殺害令長,自號 「大將軍、司、雍二州牧」,大掠漢沔。
孫巖《宋書》「漢中城固縣漢水岸際有異聲如雷,俄頃 岸崩。有銅鐘十二,出自潛壤,體制既精,扣之清響。」 《南齊書。高帝本紀》,「楊難當寇漢川,遣息和領步騎萬 餘人,夾漢水兩岸援趙溫,攻逼皇考,相拒四十餘日, 賊皆衣犀甲,刀箭不能傷。皇考命軍中斷槊,長數尺, 以大斧搥其後,賊不能當,乃焚營退。」
《南史梁武丁貴嬪傳》:「丁貴嬪,諱令光,譙國人也。祖父 從官襄陽,因居沔北五女村。武帝鎮樊城,嘗登樓以 望,見漢濱五采如龍,下有女子擘絖則貴嬪也。帝贈 以金環納之。」
《梁書蕭景傳》,「景字子昭,為信武將軍、寧蠻校尉、雍州 刺史。魏荊州刺史元志率眾七萬寇潺溝,驅迫群蠻, 群蠻悉渡漢水來降。議者以蠻累為邊患,可因此除 之。景曰:窮來歸我,誅之不祥。且魏人來侵,每為矛楯, 若悉誅蠻,則魏軍無礙,非長策也。乃開樊城受降。因 命司馬朱思遠、寧蠻長史曹義宗、中兵參軍孟惠儁」 擊志于潺溝,大破之,生擒志長史杜景,斬首萬餘級, 流屍蓋漢水。景遣中兵參軍崔繢率軍士收而瘞焉。 景初到州,省除參迎,羽儀器服,不得煩擾吏人。修營 城壘,申警邊備,理辭訟,勸農桑。郡縣皆改節自厲,州 內清肅。緣漢水陸千餘里,抄盜絕跡。
《興安州志》:「趙臺山俯瞰城郭。梁時漢水泛溢,州人賴 以避之。」
《魏書高祖孝文帝本紀》:「太和二十三年三月,詔鎮南 大將軍廣陽王嘉斷均口,邀顯達歸路,頻戰破之,顯 達及崔惠景、曹虎等宵遁。己亥,收其戎資億計,班賜 六軍。諸將追奔,及于漢水,斬獲赴水而死者十有八 九。」
《唐書張柬之傳》:「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人,授襄州刺 史。會漢水漲齧城郭,柬之因壘為堤,以遏湍怒,闔境 賴之。」
《韋倫傳》:「倫擢商州刺史,荊襄道租庸使。襄州裨將康 楚元亂,自稱東楚義王,刺史王政棄城遁。賊南襲江 陵,絕漢沔餉道。倫調兵屯鄧州,厚撫降賊,寇益怠,乃 擊擒楚元以獻,收租庸二百萬緡。」
《盧鈞傳》:「鈞字子和,以戶部侍郎召判戶部。會昌中,漢 水害襄陽,拜鈞山南東道節度使,築堤六十步,以障 漢暴。」
《敬宗本紀》:「長慶四年正月,敬宗即位。夏,漢水溢。」 《五行志》:「長慶四年,襄、均、復、郢四州漢水溢決。」
《九域志》:「唐李德裕築琉璃城于漢源。」
《唐書文宗本紀》:「開成三年夏,漢水溢。」
《五行志》:「開成三年夏,江漢漲溢,壞房、均、襄、荊等州民 居及田產殆盡。」
《武宗本紀》:「會昌元年七月壬辰,漢水溢。」
《五行志》:「會昌元年七月,江南大水,漢水壞襄、均等州 民居甚多。」
《牛僧孺傳》:僧孺字思黯,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賜彝樽 龍勺,詔曰:「精金古器,以比況君子,卿宜少留。」僧孺固 請,乃行。會昌元年,漢水溢,壞城郭,坐不謹防,下遷太 子少保,進少師。
《北夢瑣言》:唐李當尚書鎮南梁日,境內多有朝士莊 產,子孫僑寓其間,而不肖者相效為非。前政以其各 有階緣,弗克禁止,閭巷苦之。當為政嚴明剛斷,處分 寬織篾籠,召其尤者,詰其家世譜第,在朝姻親,乃曰: 「郎君籍如是地望,作如此行止,乃無辱于存亡乎?今 日所懲,賢親眷聞之必賞,老夫勉旃。」遽命盛以竹籠, 沉于漢江。由是其儕惕息,各務戢斂。
《五代史梁臣傳》:「楊師厚,潁州斤溝人也。梁太祖以為 宣武軍押衙、曹州刺史。太祖攻趙匡凝于襄陽,遣師 厚為先鋒。師厚取穀城西童山木為浮橋,渡漢水,擊 匡凝敗之。」
《宋史五行志》:「太祖建隆二年,襄州漢水漲溢數丈。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七月,復州蜀漢江漲,壞城及民 田、廬舍。」
《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七年秋七月,淮水、漢水、易水皆 溢。」
《五行志》:「太平興國七年,均州均水、溳水、漢江並漲,壞 民舍人畜,死者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