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八年七月,河、江、漢、滹沱及祁之 資、滄之胡盧、雄之易惡池水皆溢為患。」

《廣平府志》:「李仲芳字秀之,貝州清河人。舉進士,中淳 化三年乙科,授真定簿。聽獄明斷,歷知光化軍,作石 堤以防漢水,改知漢陽軍。」

《宋史五行志》:「真宗咸平三年七月,洋州漢水溢,民有 溺死者。」

仁宗天聖三年十一月辛卯,襄州漢水壞民田。 嬾真子,政和中僕為鄧州淅川縣令,與順主簿張持 執權同為金州考試官畢,同途而歸。至均州界中,宿 于臨漢江一寺,寺前水分兩股,行十餘里復合。主僧 年六十餘,極善談論,因言股河。主僧曰:「不獨江漢如 是。」因取《天漢圖》相示。天漢起于東方,經箕、尾之間,謂 之漢津,乃分為二道,其南道則經傅說星、天籥星、井 星、河鼓星,其北道則經龜星、南斗、魁星、左旗下至天 津而合為一道,故知股河天地皆然也。僕曰:「凡水之 行,前遇堆阜,則左右分流,遂如股之狀。今天漢乃水 象,亦有高卑坳平之狀乎?」其僧笑曰:「吾不知也。」後有 知星者,亦不能答。

《宋史列女傳》:「王氏二婦,汝州人。建炎初,金人至汝州, 二婦為所掠,擁至舟中,遂投漢江以死,屍皆浮出不 壞。人為收葬之城外江上為雙塚以表之。」

《陳桷傳》:「桷字李壬,溫州平陽人。紹興十五年,知襄陽 府,充京西南路安撫使。漢水決溢,漂蕩廬舍,躬率兵 民捍築堤岸,賴以無虞。」

《五行志》:「光宗紹興三年七月壬申,襄陽、江陵府大雨 水,漢江溢,壞堤防,圮民廬,沒田稼者逾旬。復州、荊門 軍水亦如之。」

《襄陽府志》:「劉兼濟字寶臣,以父廕補三班奉職。善騎 射,讀兵書,知大旨。為襄州兵馬監押。漢江暴漲,兼濟 解衣涉水,率眾捍城,州賴以完。擢閤門祗候。」

《宋史五行志》:寧宗開禧元年九月丙戌,漢、淮水溢荊、 襄、淮東郡國水,楚州、盱眙軍為甚,圮民廬,害稼。 理宗端平三年,英德府、昭州及襄陽江皆大水。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一年春正月,阿里海牙言,「荊、 襄自古用武之地,漢水上流已為我有,順流長驅,宋 必可平。」

九月癸巳,師次鹽山,距郢州二十里。宋兵十餘萬當 郢,夾漢水,城萬勝堡,兩岸戰艦千艘,鐵緪橫江,貫大 艦數十,遏我舟師,不得下。惟黃家灣有溪,經鷂子山 入唐港,可達于江。宋又為壩,築堡其處,駐兵守之,繫 舟數百,與壩相依。伯顏督諸軍攻拔之,鑿壩挽舟入 溪,出唐港,整列而進。

《英宗本紀》:「至治元年九月庚子,安陸府漢水溢,壞民 田,賑之。」

《五行志》:「至治元年九月,京山、長壽二縣漢水溢。」 《諳都剌傳》:「諳都剌,字瑞芝,至順元年,遷襄陽路達魯 花赤。山西大饑,河南行省恐流民入境為變,檄守武 關諳都剌,驗其良民,輒聽其度關。又城臨漢水,歲有 水患,為築堤城外,遂以無虞。」

《順帝本紀》:「至正九年秋七月,大霖雨,水沒高唐州城, 江漢溢,漂沒民居禾稼。」

《荊州府志》:「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秋八月,淫雨,漢水 暴溢,由郢以西,廬舍人畜漂沒無算,州城幾陷,五日 乃止。」

《漢中府志》:「永樂十年,漢江水溢。」

《襄陽府志》:「英宗正統十四年,漢水冰。」

《陝西通志》:「成化八年八月,漢水漲溢,高數十丈,城郭 民居淹沒。」

《武進縣志》:「黃俊字慎齋,弘治己未進士,守漢陽,革去 商羡萬餘,曰:『我飲漢江杯水足矣』。」

《安陸府志》:「李景暘,其先江西人。幼涉書史,客景陵,魯 文恪公與倡和,詩甚多警句。後游襄陽,襄王亦愛其 才,厚加接遇。泛舟東歸,至漢水中流,作詩曰:『好水好 山行路遠,秋風秋雨到家遲』。吟未畢,落水死。」

《襄陽府志》:「武宗正德十一年五月,漢水溢,嚙新城及 折潰者數十丈。」

《漢中府志》:「正德十四年夏,漢水溢。」

《湖廣通志》:「蕭廷達,嘉靖初知潛江縣。江漢水溢,嚙學 宮,乃障以石,督民築隄防,邑賴以全。」

《漢中府志》:「嘉靖十年,城固舟人于漢江夜見金睛獸 走如火滾。」

《廣東通志》:「黃學準字本平,領正德己卯鄉薦。嘉靖戊 戌,授崖州學正,遷潛江知縣。境當江漢衝,夏澇歲至 沒城,公署中可舟也。學準躬閱車腦塚,築堤捍之,患 遂息,士民建碑頌焉。」

《襄陽府志》:「呂顒,陝西寧州人。進士,歷襄陽知府。嘉靖 辛亥,漢水暴漲,壞其城堤。公焦勞至忘寢食,率同僚 禱于神,多方捍之,眾賴以安。」

《安陸府志》:「鄭文茂字實夫,浙江縉雲人。嘉靖癸丑進 士,選刑部郎,擢守承天,軫民疾苦,咸竭心力。漢水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