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為郢患,築堤捍禦,民至今受其利。」

《湖廣通志》:「何祥,字子修,號充齋,內江舉人。嘉靖間,歷 襄陽府同知。北城臨漢水,舊有老龍堤護之。後因水 決,祥修築堅固,以紓其患,至今賴之。」

《漢陽府志》:「昌應會,莆田人。嘉靖間知漢川縣。縣當漢 江下流,土田歲被淹沒,民不聊生。應會極意拊循,輕 徭緩賦。嘗夜有盜劫民舍,應會聞之,即馳而逐盜,盜 截其兩耳去。已得盜,盡殺之。時景王出封安陸,奏討 莊田,闌及漢川中璫,暴橫倍索,應會故持之。中璫怒, 昌強項奏逮繫按察司獄者累月。當道承景府意,竟 坐調他邑。民思之,為立生祠」,祀于漢江上。

《湖廣通志》:「梁宣文妻蔣氏,潛江人。嘉靖戊戌,文病卒, 蔣年二十六,遺孤楷甫兩月,蔣誓死無他志。遭舅姑 喪,負土成墳,鄉人稱為孝婦。隆慶三年夏,漢水夜漲, 鄰居皆陷,獨蔣居如故,晨起遷之,始陷。聞者皆以為 孝節所感云。」

《蘇州府志》:「侯堯封字欽之,嘉定人。隆慶辛未進士。為 僉事,分巡于蘄,移守湖南,再備兵襄陽。城臨漢水,而 西面獨庳且不堅,至即鳩工增築,又修老龍堤以衛 之。」

《襄陽府志》:「神宗萬曆五年冬十二月,大風斷漢江浮 橋,溺死者甚眾。」

《興安州志》:「萬曆十一年癸未,夏四月,猛雨數日,漢水 漲溢,水高城陴丈餘,全城淹沒,溺死五千餘人,闔門 全溺,無考者無算。」

《襄陽府志》:「愍帝崇禎五年秋,漢水大溢,傷稼,平地高 二尺,樊城行船」

漢水部雜錄

《詩經周南·喬木章》:「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按注:「泳,潛行 也。江漢之俗,其女好遊。漢魏以後猶然,如大堤之曲 可見也。」《大全》劉氏曰:「大堤,漢水之堤。宋隋王誕為襄 州時作樂府,有《大堤曲》。古詞云:『朝發襄陽城,暮至大 堤宿。大堤諸女兒,花豔驚郎目』。」

《小雅四月章》:「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按註:「紀,綱紀也,謂 經帶包絡之也。」

《左傳》·楚昭王曰:「江、漢、睢、漳,楚之望也。」

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管子》:「楚有汝,漢之金。」

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漢 之珠。」

桓公問《管子》曰:「吾聞海內玉幣有七筴,可得而聞乎?」 管子對曰:「汝漢水之右衢,黃金一筴也。」黃金起于 汝,漢水之右衢。

《焦氏易林益之泰》江漢上遊,政逆民憂。陰伐其陽,雄 者受殃。

《淮南子》:「河漢涸而不能寒也。」

昔者楚人地,江漢以為池。

「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己之鉤。

《博物志》:「楚有江漢之流,實險阻之國也。」

衛,南跨于河,北得洪水,南過漢上。

《華陽國志後序》「華嶽降精,江漢吐靈。濟濟多士,命世 克生。」

《漢南記》:「荊、華二山,絕漢水而南至江西,距劍閣,盡其 地也。古楚子國。」

《荊州記》:「荊縕玉以潤其區,漢含珠而清其域。」

《梁州記》:「沔陽城在漢水南,舊蕭何所築也。劉備為漢 主權住此城,盟于城下。今門下有盟壇猶存。」

《述異記》:「漢水西山有九井,井中常出五色煙,高數丈。 傳云:昔有人縋入,得數斛空青。」

漢、沔會流處,岸上有《石銘》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皆 傳李斯刻石于此。

《襄陽府志》:「漢水中鯿魚甚美,常禁人捕,以槎頭斷水, 因謂之槎頭鯿。」

漢水部外編

《拾遺記》:「王即位二年,廣延國來獻善舞者二人,一名 旋娟,一名提謨,並玉質凝膚,體輕氣馥,綽約而窈窕, 絕古無倫。昭王知其神異,處于崇霞之臺,設枕席以 寢讌,遣侍人以衛之。王好神仙之術,元天之女托形 作此二人。昭王之末,莫知所在,或遊于江漢,或在伊 洛之濱,遍行天下,乍近乍遠也。」

《拾遺記》:「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娛,二人辯口 麗辭,巧善歌笑,步塵上無跡,行日中無影。及昭王淪 于漢水,二女與王乘舟夾擁王身,同溺于水。故江濱 之人到今思之,立祠于江湄。數十年間,人于江漢之 上,猶見王與二女乘舟戲于水際。至暮春上巳之日, 禊集祠間,或以時鮮甘果,採蘭杜包裹以沉于水,或」 結五色紗囊盛食,或用金鐵器並沈水中,以驚蛟龍 水蟲,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其水傍號曰招祇之祠。 《韓詩外傳》:「鄭交甫過漢皋,遇二女妖服佩兩珠。交甫 與之言曰:『願請子之珮』。二女解珮與交甫而懷之,去 十步探之,則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