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33

此页尚未校对

思慕本鄉,追求洋川米。帝為驛致長安,蠲復其鄉,更 名曰縣。又故目其地為洋川,用表夫人誕載之休祥 也。城即定遠矣。漢順帝永光七年,封班超以漢中郡 南鄭縣之西鄉為定遠侯,即此也。洋水又東北流入 漢,謂之城陽水口也。

漢水又東,歷敖頭。舊立倉儲之所,傍山通道,水陸 嶮湊。魏興安康縣治有戍,統領「流雜。」

漢水又東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巖嶺下,又南枝 分,東注旬水。又南蓰閣下,山上有戍,置於崇阜之上, 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絕棧閣,示無還也。又東南歷直 谷,逕直城西,而南流注漢。

漢水又東,逕直城南。又東逕千渡而至蝦蟆嶺,歷 漢陽潕口而屆于彭谿、龍竈矣,並溪澗灘磧之名也。 漢水又東,逕《晉昌郡》之寧都縣南。縣治松谿口。又 東逕魏興郡廣城縣,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鹽井, 食之令人癭疾。

漢水又東,逕魚脯谿口。「舊西城」、「廣城」二縣,指此谷 而分界也。

又東過西城縣南。漢水又東,逕鱉池而鯨灘。鯨,大 也。《蜀都賦》曰:「流漢湯湯,驚浪雷奔,望之天迴,即之雲 昏」者也。漢水又東,逕嵐谷北口。嶂遠谿深,澗峽嶮邃, 氣蕭蕭以瑟瑟,風颼颼而飀飀,故川谷擅其目矣。 漢水又東,右得大勢。勢岨急谿,故亦曰「急勢」也。依 山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護吉挹所治。苻 堅遣偏軍韋鍾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無援,遂陷 漢水,右對月谷口。山有坂,月川於中,黃壤沃衍,而 桑麻列植,佳饒水山。故孟達《與諸葛亮書》,善其川土 沃美也。

漢水又東,逕西城縣故城南。《地理志》曰:「西城,故漢 中郡之屬縣也。漢末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劉備 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郡降魏。魏文帝改為魏興 郡,治故西城縣之故城也。《氐略》漢川,梁州弘治于此。」 舊本作私治於此謂氐略漢川梁州而私治於西城也吳改作弘治孫云當作移治城內有舜 祠、漢高帝廟,置民九戶,歲時奉祠焉。

漢水又東為鱣湍。洪波奔盪,漰浪雲頹。古耆舊言: 有鱣魚奮鰭愬流,望濤直上,至此則暴鰓失濟,故因 名湍矣。

漢水又東合旬水。水北出旬山,東南流逕平陽戍 下,與直水枝分,東注逕平陽戍,入旬水。旬水又東南 逕旬陽縣,與柞水合。水西出柞谿,南流逕重巖堡西, 屈而東流,逕其堡南,東南注于旬水。旬水又東南逕 旬陽縣南,縣北山有懸書崖,高五十丈,刻石作字,今 人不能上,不知所道。山下石壇上有馬跡五所,因名 「馬跡山。」旬水東南注漢之旬口。

漢水又東,逕木蘭南。石岸有城名陵城,周迴數里, 左岸壘石數十行,重壘數十里。中謂是處為「木蘭塞」, 云吳朝遣軍救孟達于此矣。

漢水又東,左得育溪。與晉旬陽二縣分界於是谷。 漢水又東注一作逕谷甲水口水出秦嶺山,東南流,逕 金井城南,又東逕上庸郡北,與關柎水合。水出上洛 陽亭縣北清泥西山,南逕陽亭聚西,俗謂之平陽水。 南合豐鄉川水。水出弘農豐鄉東山,西南流,逕豐鄉 故城南。京相璠曰:「南鄉浙縣有故酆鄉,《春秋》所謂酆 浙也。」左傳作豐析於《地理》屬弘農,今屬南鄉。又西南合關 柎水,關柎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甲水又東南,逕魏 興郡之與陽南。宋本作興陽南㙔按晉書地志魏興郡六縣有洵陽而無興陽宋本亦誤 晉武帝太康中立。甲水又東,右入漢水。漢水又東為 龍淵,淵上有胡鼻山,石類胡人鼻故也。下臨龍井渚, 淵深數丈。

漢水又東,逕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應劭曰錫音陽 注為白 石灘。縣故《春秋》之「錫穴」地也,故屬漢水。當衍中王莽之 鍚治也。縣有鍚義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上 有石壇,長數十丈,世傳列仙所居。今有道士,披髮餌 水,恆數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 無風獨搖。漢水又東逕長利谷,南入谷,有長利故城, 舊縣也。

漢水又東,歷姚方。蓋舜後枝居是處,故地「留」姚稱 也。

沔水又東,過襄陽縣北。沔水又東逕方山北,山上 有《鄒恢碑》,魯宗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凱碑》,元 凱好尚,後名作兩碑,並述己功,一碑沈之峴山水中, 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後,何知不深谷為陵也?」 山下水曲之隈,云漢女昔遊處也。故張衡《南都賦》曰: 「遊女弄珠于漢皋之曲。」漢皋即方山之異名也。 沔水又東合檀谿水。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 湖,湖在馬鞍山東北,武陵王愛其峰秀,改曰望楚山。 谿水自湖兩分,北渠即谿水所導也。北逕漢陰臺西, 臨流望遠,按眺農圃,情邈灌疏,意寄漢陰,故因名臺 矣。又北逕檀谿,謂之檀谿水,側有沙門釋道安寺,即 谿之名,以表寺目也。谿之陽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 悉人居。故習鑿齒《與謝安書》云:「每省家舅,縱目檀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