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東入淮。」今於此城南更無別水,唯是水可以當之。川 流。宋本作水西注。苦其不東。且淮源岨礙。山河無相入之 理。蓋應氏之誤耳。洞水又西南流。注於沔水。

又東過中廬縣東,《淮水》自房陵縣淮山東流注之。 縣,即春秋廬戎之國也。縣故城南有水出西山,山有 石穴出馬,謂之馬穴山。漢時有數百匹馬出其中,馬 形小似巴滇馬。三國時,陸遜攻襄陽,於此穴又得馬 數十匹,送建業。蜀使至,有家在滇池者,識其馬毛色, 云其父所乘馬,對之流涕。其水東流一百四十里,逕 城南名曰浴馬港,言初得此馬,洗之於此,因此名之, 亦云「乘出沔次浴之」,又曰「洗馬。」既渡沔宿處,名之曰 「騎亭。」然侯水諸蠻北遏是水,南壅淮川,以周田溉,下 流入沔。

沔水東南逕黎丘故城西。其城下對繕州,秦豐居 之,故更名秦洲。王莽之敗也,秦豐阻兵於黎丘。𥟖丘 城在觀城西二里。建武三年,光武遣征南岑彭擊豐。 四年,朱祐自觀城瀹豐於黎丘,是也。沔水又南,與疏 水合,水出中廬縣西南,東流至即縣北界,東入沔水, 謂疏口也。水中有物,如三西歲小兒,鱗甲如鯪鯉,射 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中自曝。膝頭似虎掌爪, 常沒水中,出膝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或曰: 「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厭,可以小使,名為《水唐》者也。」 又南過。縣東北。沔水之左有騎城,周迴二里餘, 高一丈六尺,即騎亭也。縣故楚邑也,秦以為縣。漢高 帝十二年,封黃極忠為侯國。縣南有黃家墓,墓前有 雙石闕,彫制甚工,俗謂之「黃公闕。」黃公名尚,為漢司 徒。沔水又東逕豬蘭橋,橋本名荻蘭橋。宋本作木蘭橋橋之 左右,豐蒿荻於橋東。劉季和大養豬,襄陽太守曰:「此 中豬屎臭,可易名豬蘭橋。」百姓遂以為名矣。橋北有 習郁宅,宅側有魚池,池不假功,自然通洫,長六七十 步,廣十丈,常出名魚。

沔水又南得木里水會。楚時於宜城東穿渠,上口 去城三里。漢南郡太守伍寵又鑿之,引蠻水灌田,謂 之「木里溝」,逕宜城東,而東北入於沔,謂之「木里水口」 也。

又南過宜城縣東,夷水出自房陵,東流注之。夷水, 蠻水也。桓溫父名夷,改曰蠻水。夷水導源中廬縣界 康狼山,山與荊山相鄰。其水東南流,歷宜城西山,謂 之夷谿。又東南逕羅川城,故羅國也。又謂之鄢水,《春 秋》所謂「楚人伐羅渡鄢」者也。夷水又東南流,與零水 合。零水即汴水也,上通梁州沒陽縣之默城山,司馬 懿出沮之所由。其水東逕新城縣之鄉縣,縣分房 陵丘,謂之水又東歷軨鄉,謂之「軨水。」晉武帝平吳, 割臨沮之北鄉、中廬之南鄉,立上黃縣,治軨鄉。水 又東,歷宜城西山,謂之。《谿》東流合於「夷水」,謂之。 口也,與夷水亂流東出,謂之淇水。逕蠻城,城南在宜 城南三十里,《春秋》「莫敖自羅敗退,及鄢,亂次以濟淇 水」,是也。夷水又東注於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 即是水者也。舊堨去城一百許里,水從城西灌城東, 入注為淵,今熨斗陂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 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 後人因其渠流,以結陂田。城西陂謂之「新陂」,覆地數 十頃。西北又為土門陂,從平路渠以北,木蘭橋以南, 西極土門山,東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東入 城。城故鄢郢之舊都,秦以為縣。漢惠帝三年,改曰宜 城。其水歷大城中,逕漢南陽太守秦頡墓北,墓前有 二碑。頡,郡人也,以江夏都尉出為南陽太守,逕宜城 中,見一冢東向,頡住車視之,曰:「此居處可作冢。」後卒 於南陽,喪還至昔住車處,車不肯進,故吏為市此宅 葬之。冢前有二碑。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雋才辯給, 善屬文而識音也。其水又逕金城前,縣南門有古碑 猶存。其水又東出城,東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 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諸田,餘水又下入木里 溝,木里溝是漢南郡太守王寵所鑿,故渠引鄢水也, 灌田七百頃,白起渠溉三千頃,膏良肥美,更為沃壤 也。縣有大山,山下有廟。漢末多士,其中刺史二千石 卿長數十人,朱軒華蓋,同會于廟下。荊州刺史行部 見之,雅嘆其盛,號為「冠蓋里」,而刻石銘之。此碑於永 嘉中始為人所毀,其餘文尚有可傳者。其《亂》曰:「峨峨 南岳,烈烈離明。實敷俊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漢 之英。德為龍光,聲化鶴鳴。」此山以建安三年崩,聲聞 五六十里,雉皆屋雊。縣人惡之,以聞。侍中龐季云:「山 崩川竭,國土將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荊州,沔南 彫散。

沔水又逕鄀縣故城南。古鄀子之國也。秦楚之間, 自商密遷此,為楚附庸,楚滅之,以為邑。縣南臨沔津, 津南有石山,上有石烽火臺。縣北有大城,即楚昭王 為吳所迫,絕郢徙都之,所謂「鄢鄀、盧羅之地」也。秦以 為縣。

沔水又東,敖水注之。水出新市縣東北,又西南逕 太陽山,西南流逕新市縣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