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水出車箱山,乘高瀑布四十餘丈,雖有水旱,而澍無 增減。」

江水又東,逕黃橋下。臨江有漢蜀郡太守黃昌宅, 橋本昌創建也。昌為州書佐妻遇賊相失,後會于蜀, 復修舊好。江水又東,逕緒山南,虞翻嘗登此山四望, 誡子孫可居江北,世有祿位,居江南則不昌也。然住 江北者相繼代興,時有江南者輒多淪替,仲翔之言, 為有徵矣。江水又經官倉,倉即日南太守虞國舊宅, 號曰西虞,以其兄光居縣東故也。是地即其《雙雁送》 故處。

江水又東,逕餘姚縣故城南。「縣城」,是吳將所築。宋本 作吳將朱然所築也南臨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謂「滄海浩浩, 萬里之淵」也。縣西去會稽一百四十里,因其《句餘山》 宋本作勾章山以名縣,山在餘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江水又 東,逕穴湖塘,湖水沃其一縣,並為良疇矣。

江水又東注于海。是所謂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吳 越之國,三江環之,民無所移矣。」但東南地卑,萬流所 湊,濤湖泛決,觸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舊 瀆,難以取悉。雖粗依縣地,緝綜所纏,亦未必一得其 實也。

又東過堵陽縣,堵水出焉。自上粉縣北流注之。堵 水自建平郡界故亭谷,東歷新城郡,郡故漢中之房 陵縣也。世祖建武元年,封鄧晨為侯國也,漢末以為 房陵郡。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以為新城郡,以 孟達為太守,治房陵故縣。有粉水,縣居其上,故曰上 粉縣也。堵水之旁有別谿,岸側土色鮮黃,乃云可噉。 有言「飲此水者,令人無病而壽」,豈其信乎?又有白馬 山,山石似馬,望之逼真。側水謂之白馬塞。孟達為守, 登之而歎曰:「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為 《上堵吟》,音韻哀切,有惻人心。今水次尚歌之。堵水又 東北逕上庸郡,故庸國也。《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 人、巴人滅庸。庸小國附楚,楚有災不救,舉群蠻以叛, 故滅之,以為縣,屬漢中郡。漢末又分為上庸郡城三 面際水。堵水又東逕方城亭而東北歷嵾山下而北 逕堵陽縣南,北流注于漢,謂之堵口。漢水又東,謂之 澇灘,冬則水淺,而下多太石。又東為淨灘,夏水急盛, 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諺曰:「冬澇夏淨,斷官使命。言 二灘阻礙。」

又東過鄖陽縣南。漢水又東,逕鄖鄉縣南之西,山 上有石蝦蟆,倉卒看之,與真不別。

漢水又東,逕鄖鄉縣故城南。謂之鄖鄉灘。縣故黎 也,即長利之鄖鄉矣。《地理志》曰:「鄖有關」,李奇以為鄖 子國。晉太康五年,立以為縣。

漢水又東,逕琵琶谷口。梁、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謂 之「琵琶界」也。

又東北流,又屈東南,過武當縣東北。「縣西北四十 里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庾仲雍《漢記》謂之千齡洲, 非也。是世俗語訛,音與字變矣。」《地說》曰:「水出荊山,東 西流為滄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漁父歌曰:『滄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余按, 《尚書禹貢》言:「導漾水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不 言過而言「為」者,明非他水決入也。蓋漢沔水自下有 滄浪通稱耳。纏絡鄢郢,地連紀郢,咸楚都矣。《漁父歌》 之,不違水地。滄浪洲傳宜以《尚書》為正耳。

漢水又東,為佷子潭。潭中有石磧洲,長六十丈,廣 十八丈。世亦以此洲為佷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 焉,所未詳也。

漢水又東南,逕武當縣故城北。世祖封鄧晨子堂 為侯,國內有一碑,文字磨滅,不可復識,俗相傳言是 《華君銘》,亦不詳華君何代之士。

漢水又東,平陽川水注之。水出縣北伏親山,南歷 平陽川,逕平陽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

沔水又東南,逕縣城東。又東,曾水注之。水導源縣 南武當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山形特秀,又曰 「仙室。」《荊州圖副記》曰:「山形特秀,異于眾嶽,峰首狀博 山,香爐,亭亭遠出,藥食延年者萃焉。晉咸和中,歷陽 謝允舍羅邑宰,隱遁斯山,故亦曰謝羅山。」曾水發源 山麓,逕越山陰,東北流注于沔,謂之曾口。

沔水又東逕龍巢山下。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廣 員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 不凋。

又東南逕涉都縣東北。故鄉名也。按《郡國志》筑陽 縣有涉都鄉者也。漢武帝元光元年,封南海守降侯 子嘉為侯國。均水于縣入沔,謂之均口也。

又東南過酇縣之西南。縣治故城,南臨沔水,謂之 酇頭。漢高帝五年,封蕭何為侯國也。薛瓚曰:「今南鄉 酇頭是也。」《茂陵書》曰:「在南陽,王莽改名南庾者也。」 又南逕穀城東,又南過陰縣之西。沔水東逕穀城 南,而不逕其東矣。城在穀城山上,《春秋》穀伯綏之邑 也。墉闉頹毀,基塹亦存。沔水又東南,逕陰縣故城西, 故下陰也。《春秋?昭公十九年》,「楚工尹赤遷陰于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