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漕河在府治北四里。晉元帝時鑿,自羅堰口入大漕 河,由李杜穴達沔水口通襄漢江。

《柘水》今柘港垸,過柴林河與沔水合。

大馬長川河,在監利縣南一里。夏水入漢,周環縣之 西北,東會于沔,二百餘里。

按《安陸府志》,「沔水」按《水經》自武都至樂城稱沔,渡口 至北方稱漢襄陽,至沙羡又稱沔,實一水也。今郢城 上溯宜城,下至沔陽,東岸逕鍾祥、京山、景陵三縣,西 岸逕鍾、荊、潛、沔四州縣境。沔水逕故鄀縣南入境,今 荊門界漢江北有縣故基。南岸有石崖,俗名石梁山, 山上有臺,即《水經》所謂「南臨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 古烽火臺。縣北有大城,楚昭王為吳所迫,絕郢徙都 者也。豐樂河注之。又南逕石城,即郡城。又南十里為 涮馬灘,世傳關將軍涮馬于此。南與臼水合,東南流 逕內方山東,又東會權口,即古之權國也。東南與陽 口合,逕古雲杜縣東,夏水從西來注之。又東逕左桑, 又東合區亮水口,又東得合驛口。又東謂之「橫桑」,又 東謂之「鄭潭」,又東得斷沔,又東與力口合,出境至漢 陽入于江。

按《鍾祥縣志》:「敖水源出黃仙洞,西南流逕縣境,合枝 水注于沔。」

龍騖湖:在縣治南三十里。水溢達于沔。

金港:在樠木山下一里,流入沔。

按《沔陽州志》:「沔水,一自潛江縣排沙渡至深江,入州 西北界,逕剅河、范溉關、栗林麻港南灣,至黃荊口入 下帳湖,東會于白湖。又自范溉南播于劉家渡,入三 江口。又自栗林口播于蔣家灣,逕蓮臺趨大口,合黃 荊口水,一自上新口逕鯰魚套白汊口,一自下新口 逕伯口至柳口,折而為漕河,俱達三江口合流。逕滄」 浪,即《禹貢》所名屈原逢漁父處。又逕侯埠關,趨于白 湖。又自柳口東播于蔞蒿汀,至直步,夏水從西來注 之。逕螺子瀆渣潭,東北趨太陽腦,入于襄河。又自渣 潭東南逕小陽張家池壩港,入陽名湖,匯于白湖,出 沌口入江。

七里沔在州城北。《周地圖記》:「夏水合諸水同入漢,自 漢入瀦,名七里沔。」州名蓋取諸此。

夏水今名長夏河,即賭口,為中夏水。《輿地廣記》:「夏水 入沔,謂之睹口,冬涸夏流,故曰夏水。」

按《荊門州志》:「漢水在州城東九十里,源發陝西嶓冢 山,東至漢中府為漢水,東流至武當縣為滄浪水,過 潛江縣為沔水。」

岨河在州西南百六十里。南流至潛江界,與沔水合 流入漢江。

平塘湖在州城東南五十里。南流入三湖,東合于沔 水。

直江在州城東南一百六十里,南流入潛江界平塘 湖,達三湖,以合沔水。

按《京山縣志》,「漢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初名漾水, 東流至武都沮縣,始為漢水,東南至葭萌,與羌水合, 至江夏安陸,縣名沔水,故有漢沔水之名。」

《臼水》,源出聊屈山,合澨水注于沔。

按《景陵縣志》,「溾水經新陽縣南,又經縣治雲杜胡城, 又東南流,匯大湖入于沔水。」

按《德安府志》:「溳水,在府治外一里,源出大洪山黑龍 池,遶城西隅,東流至黃港,與漳水合入雲夢澤,至安 河會襄水入于沔。」

按《武昌府志》,江夏縣夏口在荊江之中,正對沔口。 按《漢陽府志》,漢陽縣大松湖在縣治北一十八里,上 達景沔,下通溳溪。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湖,又東合 灄口水,承沔水于安陸縣東逕灄陽縣北,東南注于 江。

沔水部總論

程大昌《禹貢論》。

《漢沔論》

沔之在《經》,惟因梁之貢道,僅能一見,而源流漫不可 考。孔安國云:「泉始出山為漾,漢上為沔。」《地理志》漢中 有沔陽縣,顏師古所釋,正與孔同。至桑欽敘漢自西 樂城以上為沔,度水口以下為漢,頗與孔語合。此皆 事理相應而可以傳信者也。張湯之主通褒斜也,其 說曰:「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從南陽上 沔入褒,褒絕水至斜谷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渭。 如此,山東從沔無限,便于底柱漕。」據此而言,則褒、斜 兩間,水絕山阻之交,須車轉乃通者,即《經》之謂逾沔 入渭者矣。而建議者乃遽以南陽之水為沔,則又漢 世沔漢已雜之語,非古語也。亦猶江夏之沔,乃在漢 水末流,將合岷江之地,則豈與古語謂「漢上為沔」者 相應哉?若夫梁之貢道,于浮江便,而浮潛逾沔,則若 甚迂而偏,此習山川孔道者之所疑,而其實不然也。 聖經書法與後世不同,經貴簡,雖簡而于事理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