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目錄
江部彙考一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五卷
江部彙考一
南瀆大江
江水源出今四川茂州岷山列鵝村,西南流至威州, 轉至汶川縣,折而東南至灌縣,過金堂縣,又至新津 縣,合皂江水入敘州府宜賓縣,與馬湖江合,東北入 瀘州合江縣,又至瀘州,又東北入重慶府巴縣,經涪 州、合州、黔江、忠州諸境,又入夔州府之萬縣、雲安、奉 節諸境,經瞿塘峽入湖廣歸州。出峽過彝陵、宜都、枝 「江、公安、石首諸境,入沔陽州。」「又過雲夢澤」,入岳州府 巴陵縣,過洞庭湖,又東過武昌府,東會漢水。又南過 武昌縣,東,歷江西九江府湖口縣,合鄱陽湖水,東入 江南安慶府懷寧縣,又入池州府東流縣。北流折而 東,歷銅陵縣,東入太平府蕪湖、當塗二縣界,至和州 為「橫江。」又過江寧府城北,東流入揚州府,經儀真,歷 泰興,又經常州府江陰縣,又經蘇州府常熟縣境,至 通州東入於海。
考
按:《書經夏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 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 〈疏〉正義曰:《地理志》云:「南江從會稽吳縣南,東入海。中 江從丹陽蕪湖縣西,東至會稽陽羨縣,東入海。北江 自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蔡傳〉沱,江之別流于梁者也。 澧,水名,《水經》出武陵充縣,西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 江。鄭氏云:「《經》言道,言會者,水也;言至者,或山或澤也。」 澧宜山澤之名。按:下文九江、澧水既與其一,則非水 明矣。九江,見荊州。東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縣也。《地 志》在廬江西北者,非是。〈大全〉朱子曰:「嶓冢導漾,東流為 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 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又曰:「岷山之陽,至于 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此皆《禹貢》之文也。古今讀 者皆以為是既出于聖人之手,則固不容復有訛謬。 萬世之下,但當尊信誦習,傳之無窮,亦無以覈其事 實是否為也。是以為之說者,不過隨文解義,以就章 句。如說九江,則曰江過尋陽,派別為九,或曰有小江 九北來注之;說彭蠡,則曰漢水所匯,而江水亦往會 焉。說北江、中江,則曰漢既匯而出為北江,江既會而 出為中江也。說九江,則但指今日江州治所以當之; 說敷淺原,則但以為漢歷陽縣之傅易山,在今日為 江州之德安縣而已。如是而言,姑為誦說則可矣,若 以山川形勢之實考之,吾恐其說有所不通,而不能 使人無所疑也。若曰「派別為九」,則江流上下洲渚不 一,今所計以為九者,若必首尾長短均布如一,則橫 斷一節,縱別為九,一水之間當有一洲,九江之間沙 水相間乃為十有七道,於地將無所容。若曰參差取 之,不必齊一,則又不知斷自何許,而數其九也。況沙 渚出沒,其勢不常,江陵先有九十九洲,後乃復生一 洲,是豈可以為地理之定名乎?此不可通之妄說也。 若曰旁計橫入小江之數,則自岷山以東至入海處, 不知當為幾千百里江矣。此又不可通之妄說也。且 《經》文言「九江孔殷」,則正以見其吐吞壯盛,浩無津涯 之勢,決非尋常分派小江之所可當。又繼此而後及 夫沱、潛、雲夢,則又見其決非尋陽以東甚遠之下流。 此又可以證前二說者為不可通之妄說也。若曰漢 水匯為彭蠡,而江水亦往會焉,則彭蠡之為澤也,實 在大江之南。自今江州湖口縣南跨南康軍、饒州之 境,以接于隆興「府之北,瀰漫數十百里,其源則東自 饒、徽、信州、建昌軍,南自贛州、南安軍,西自袁、筠,以至 隆興府、分寧、武寧諸邑,方數千里之水,皆會而歸焉。」 北過南康、揚瀾、左蠡,則兩岸漸迫山麓,而湖面稍狹, 遂東北流以趨湖口而入于江矣。然以地勢北高而 南下,故其入于江也,反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卻 「而自瀦,以為是瀰漫數十百里之大澤」,則是彭蠡之 所以為彭蠡者,初非有所仰于江漢之匯而後成也。 不惟無所仰于江漢,而眾流之積,日遏月高,勢不復 容江漢之來入矣。又況漢水自漢陽軍大別山下南 流入江,則其水與江混而為一,至此已七百餘里矣。 今謂其至此而後,一先一後以入于彭蠡,既匯之後, 又復循次而出以為二江,則其入也,何以識其為「昔 日之漢水而先行?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江水而後會? 其出也?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漢水而今分之以北?何 以識其為昔日之江水而今分之以居中耶?」且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