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荀延光沒處也。〈舊本作苟延光吳改作荀〉常璩曰:水道有東陽、 下瞿數灘,山有大小石城,靈壽木及橘圃也。故《地理 志》曰:「縣有橘官,有民市。」
江水又逕《魚復》,縣之故陵。〈注〉舊郡治故陵谿西二里 故陵村,谿即永谷也。地多木瓜,樹,有子,大如白黃 實甚芬香,《爾雅》之所謂「楙」也。
江水又東為落牛灘,逕故陵北。〈注〉江側有六大墳。庾 仲雍曰:「楚都丹陽」所葬,亦猶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 為名也。有魚復尉戍此。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 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村側有谿谿,中多靈壽。 木中有魚,其頭似羊,豐肉少骨,美於餘魚。谿水伏流。 逕平頭山,內通南浦故縣陂湖,其地平曠,有湖澤,中 有菱芡鯽鴈,不異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峽所無,地密 惡蠻,不可輕至。
江水又右逕夜清而東,歷朝陽道口。〈注〉有「縣治」,「治下 有市,十日一會。」
江水又東,左逕新市里南。〈注〉《常璩》曰:「巴舊立市於江 上,今新市里是也。」
江水又東,右合陽元水口。〈注〉水口出陽縣西南高陽 山東,東北流,逕其縣南,東北流,丙水注之。水發縣東 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數丈,中有嘉魚,常以春 末遊渚,冬初入穴,抑亦《褒漢》「丙穴」之類也。其水北流 入高陽谿。谿水又東北流注於江,謂之陽元水口。 江水又東逕南鄉峽,東逕永安宮南。〈注〉「劉備終於此」, 諸葛亮受遺處也。其間平地可二十許里,江山迥闊, 入峽所無。城周十餘里,背山面江,頹墉四毀,荊棘成 林,左右民多墾其中。
江水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注〉石磧平曠,望兼川陸。 有亮所造《八陣圖》,東跨故壘,皆累細石為之。自壘西 去,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 師,庶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 能了。今夏水漂蕩,歲月消損,高處可二三尺,下處磨 滅殆盡。」
江水又東南,逕赤岬西。〈注〉是公孫述所造,因山㨿勢, 周迴七里一百四十步,東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 南連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樹木,其土悉赤。土人云: 如人袒胛,故謂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徬徨于山岬之 旁。」注曰:「岬,山脅也。」郭仲產曰:「斯名將因此而興矣。」 江水又東,逕魚復縣故城南。〈注〉故魚國也。《春秋左傳》? 「文公十六年,庸與群蠻叛,楚莊王伐之,七遇皆北,唯 裨鯈魚人逐之。」是也。《地理志》:「江關都尉治。公孫述名 之為白帝,取其王巴蜀。」章武二年,劉備為吳所破,改 白帝為永安,巴東郡治也。漢獻帝初平元年,分巴為 三都,以魚復為故陵郡。趙蹇訴劉璋,改為巴東郡,治 白帝山。城周迴二百八十步,北「緣馬嶺,接赤岬山,其 間平處,南北相去八十五丈,東西十七丈。又東傍東 瀼,谿即以為隍,西南臨大江,闚之眩目,唯馬嶺小差, 委迤猶斬為路,羊腸數四,然後得上。」益州刺史鮑陋 鎮此,為譙道福所圍。城裏無泉,乃南開水門,鑿石為 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猨臂相牽引汲, 然後得水。水門之西,江中有孤石,為「淫預石。冬出水 二十餘丈,夏則沒,亦有裁處。」〈宋本作出〉矣。縣有夷谿,即狼 山、清江也,《經》所謂「夷水」出焉。
江水又東逕廣谿峽。〈注〉斯乃三峽之首也。其間三十 里,頹巖倚木,厥勢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淵,淵北有白 鹽崖,高可千餘丈,俯臨神淵,土人見其高白,故因名 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燼,下穢淵中,尋則降雨。常 璩曰:「縣有山澤水神,旱時鳴鼓請雨,則必應嘉澤,《蜀 都賦》所謂應鳴鼓而興雨也。」峽中有瞿塘、黃龍二灘, 夏水迴復,沿泝所忌。瞿塘灘上有神廟,尤至靈驗。刺 史二千石逕過,皆不得鳴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觸石 有聲,乃以布裹篙足。今則不能爾,猶饗薦不輟。此峽 多猨,猨不生北岸,非唯一處,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 初不聞聲,將同貉獸渡汶而不生矣。蓋自昔禹鑿以 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者。又東出江 關,入南郡界。
江水自關東,逕弱關捍關。〈注〉捍關,廩君浮夷水所置 也。弱關在建平、秭歸界,昔巴楚數相攻伐,藉險置關, 以相防捍。秦兼天下,置立南郡,自巫上,皆其城也。又 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
江水入東,《烏飛水》注之。〈入東當作又東 注〉水出天門郡漊中 縣界,北流逕建平郡沙渠縣南,又北流逕巫縣南,西 北歷山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謂之「烏飛口。」
江水又東,逕巫縣故城南。〈注〉縣故楚之巫郡也。秦省 郡立縣,以隸南郡。吳孫休分為建平郡,治巫城。城緣 山為墉,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東西北三面皆傍帶 深谷,南臨大江,故謂之「夔國」也。
江水又東,巫溪水注之。〈注〉溪水,《道源梁州》晉興郡之 宣漢縣,東入南。〈當作又南〉逕建平郡泰昌縣南,又逕北井 縣西,東轉歷其縣北,井南有鹽井,井在縣北,故縣名 「北井」,建平一郡之所資也。鹽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