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之「埵竈」也。 江水又東流頭灘,其水並浚激奔暴,魚鱉所不能 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 別無期。」袁崧曰:「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 百日也。」

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分夷道,狼山所立也。縣治 江之南岸,北枕大江,與夷陵對界。《宜都記》曰:「渡流頭 灘十里,便得宜昌縣。」

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崧曰:「二灘相去 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嶔 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鬚髮 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 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色。當作石如人負刀牽牛,人黑 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 江湍紆迴,雖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 發黃牛,暮宿黃牛。」言水路行深,迴望如一矣。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 陵界,至峽口一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 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 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 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崧言常聞峽中水 疾,書記及口傳,悉心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 也。及余來踐躋,此意既至,欣然始信之,耳聞不如親 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 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俯暎彌,《習彌》。疑脫佳字「流 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 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

《江水歷禹》斷江。南峽北有北谷村,兩山間有水,清 深潭而不流。又《耆舊傳》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 小不足瀉水。禹更開今峽口,水勢并衝,此江遂絕,于 今謂之斷江也。

江水出峽,東南流逕故城川。州附北岸洲頭曰「郭 洲」,長二里,廣一里,上有步闡故城,方圓稱洲,周迴略 滿故城。洲上城周疑缺一字里。吳西陵督步騭所築也。孫 皓鳳凰元年,騭息闡復為西陵督,據此城降。晉遣太 傅羊祜接援,未至,為陸抗所陷也。

江水又東,逕故城北。所謂陸抗城也。城即山為墉, 四面大險。江南岸有山孤秀,從江中仰望,壁立峻絕。 袁崧為郡,嘗登之矚望焉,故其《記》云:今自山南上至 其嶺,嶺容十許人,四面望諸山,略盡其勢,俯臨大江, 如縈帶焉,視舟如鳧鴈矣。北對夷陵縣之故城,城南 臨大江,秦令白起伐楚,三戰而燒夷陵者也。應劭曰: 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王莽改曰居利,吳黃 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後復夷陵。縣北三十里有石穴, 名白馬穿,嘗有白馬出穴食人,逐之入穴,潛行出漢 中,漢中人失馬,亦嘗出此穴,相去數千里。袁崧言:江 北多連山,登之,望江南諸山,數十百里,莫識其名。高 者千仞,多奇形異勢,自非煙褰雨霽,不辨見此遠山 矣。余嘗往返十許過。正可再見遠峰耳。

江水又東逕白鹿巖。沿江有峻壁百餘丈,猨所不 能遊。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巖而上,故世名此巖為 「白鹿」云。

江水又東,歷荊門、虎牙之門。荊門在南,上合下開, 闇徹山南有門,像虎牙在此。石壁色紅,間有白文,類 牙形,並以物像受名。此三山,楚之西塞也,水勢急峻, 故郭景純《江賦》曰:「虎牙桀豎以屹崒,荊門鬥竦而盤 薄。圖淵九迴以懸騰,溢流雷呴而電激者也。」江賦鬥作闕圖 作圓溢作湓漢建武十一年,公孫述遣其大司徒任滿,翼 江王田戎,將兵萬。當有人字據嶮為浮橋橫江以絕水路, 營壘跨山以塞陸道。光武遣吳漢、岑彭將六萬人擊 荊門,漢等率舟師攻之,直衝浮橋,因風縱火,遂斬滿 等矣。

又東南過夷道縣北,夷水從佷山縣南,東北注之。 夷道縣。漢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王 莽更名「江湖。」宋本作江南桓溫父名彝,改曰西道。魏武臨 江,分南郡置臨江郡。劉備曰:宜都郡治在縣東四百 步。故城吳丞相陸遜所築也,為二江之會也。北有湖 里淵,淵上橘柚蔽野,桑麻闇日。西望佷山諸嶺,重峰 疊秀,青翠相臨,時有丹霞白雲,遊曳其上。城東北有 望堂,地特峻,下臨青江,遊矚之名處也。縣北有女觀 山,厥處高顯,回眺極目。古老傳言,「昔有思婦。夫官於 蜀,屢愆歸期。」舊本作愁期當是秋期之譌登此山絕望,憂感而死。 山木枯悴,鞠為童枯。鄉人哀之,因名此山為「女觀焉。」 葬之山頂,今孤墳尚存矣。又東過枝江縣南,沮水從 北來注之。

江水又東,逕上明城北。晉大元中,苻堅之寇荊州 也,刺史桓沖徙渡江南,使劉波築之。移州治城也。其 地夷敞,北據大江,《江汜》當作江沱枝分東入大江,縣治洲 上,故以枝江為稱。《地理志》曰:「江沲。」當作江沱「出西南,東入 江」,是也。其民古羅徙,羅故居宜城西山。楚文王又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