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59

此页尚未校对

樊口之北有灣,昔孫權裝大船,名之曰『長安,亦曰大 舶,載坐直之士三千人,與群臣泛舟江津,屬值風起, 權欲西取蘆洲,谷利不從,乃拔刀急止,令取樊口薄 舶船至岸而敗,故名其處為敗舶灣。因鑿樊山為路 以上人,即名其處為吳造峴』」,在樊口上一里,今厥處 尚存。

江水又左逕赤鼻山南。山「臨側江川」,

又東逕西陽郡南,郡治即西陽縣也。《晉書地道記》 以為弦子國也。

江之右岸有「鄂縣故城。」舊樊楚也。《世本》稱「熊渠封 其中子之名某者為鄂王」,《晉太康地記》以為東鄂矣。 《九州記》曰:「鄂,今武昌也。」孫權以魏黃初元年中自公 安徙此,改曰武昌縣,鄂徙治於袁山東,又以其年立 為江夏郡,分建業之民千家以益之。至黃龍元年,權 遷都建業,以陸遜輔太子鎮武昌,孫皓亦都之。皓還 東,令滕牧守之。晉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傅綜為刺 史,治此城,後太尉庾亮之所鎮也。今武昌郡治。城南 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記》曰:樊口南有大姥廟,孫權 常獵於山下,依夕見一姥,問權獵何所得?曰:「正得一 豹。」母曰:「何不豎豹尾,忽然不見。」應劭《漢官序》曰:「豹尾 過後,執金吾罷屯解圍。太子鹵簿中後屬車,施豹尾 於道路,豹」尾之內為省中,蓋權事應在此,故為立廟 也。又孫皓亦嘗登之,使將害常侍王蕃,而其首虎以 爭之。北背大江,江上有釣臺,權常極飲其上,曰:「墮臺」, 醉乃已。張昭《盡言》處。城西有郊壇,權告天位於此,顧 謂公卿曰:「魯子敬嘗言此,可謂明於事勢矣。」城東故 城,言漢將灌嬰所築也。江中有節度石三叚,廣百步, 高五六丈,是西陽、武昌界分江於斯石也。又得東五 丈,又得次浦江浦也。東逕五磯,北有五山,沿次江陰, 故得是名矣。仲雍謂之「五圻。」

江水左則巴水注之。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即大 別山也。與決水同出一山,故世謂之「分水山」,亦或曰 「巴山。」南歷蠻中,吳時舊立屯於水側,引巴水以溉野。 又南逕巴水戍,南流注於江,謂之「巴口。」

又東逕軑縣故城南。故弦國也。《春秋?僖公五年》「秋, 楚滅弦,弦子奔黃」者也。漢惠帝元年,封長沙相利倉 為侯國,城在山之陽,南對五洲也。江中有五洲相接, 故以五洲為名。宋孝武帝舉兵江州,建牙洲上,有紫 雲蔭之,即是洲也。

東會希水口出灊縣霍山西麓,山北有灊縣故城。 《地理志》曰:「縣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嶽廟。音 潛。齊立霍州治此,西南流,分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 又南,積而為湖,謂之希湖。湖水又南流,逕軑縣東,而 南流注於江,是曰希口水者也。然水流急濬,霖雨暴 病,漂濫無常,行者難之。

大江右岸有厭里口、安樂浦。從此至武昌,尚方、作 部,諸屯相接,枕帶長江。又東得桑步,步下有章浦,本 南陽郡治,今悉荒蕪。

江水左得赤水浦。夏浦也。

江水又東,逕南陽山南。又曰:「苟磯。」苟宋本作芍亦曰「南 陽磯」,《仲雍》謂之「南陽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勢 迅急。

江水又東,逕西陵縣故城南。《史記》:「秦昭王遣白起 伐楚,取西陵者也。漢章帝建初二年,封陰堂為侯國。」 江水東歷孟家。疑作溠江之右岸有黃石山,水逕其 北。即黃石磯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縣也。縣北則 三洲也,山連逕江則東山偏高,謂之西塞。東對黃公 九磯,所謂「九圻」者也,於行小難,兩山之間為闕塞也。 從此濟於土復。《土復》者,北岸地名也。

又東過蘄春縣南,蘄水從北東注之。江水又得常 口,常宋本作韋江浦也。浦東有葦山。江水東逕山北,北崖 有東湖口,江波左迤,流結成湖,故謂之「湖口」矣。江水 又東得空石口,江浦在右,臨江有空石山,南對石穴 洲,洲上有蘄陽縣治也。又東,蘄水注之。江水又東逕 蘄春縣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封陳俊子浮為侯 國也。江水又東得銅零口,江浦也。大江右逕蝦䗫山 北,而東會海口。水南通大湖,北達於江。水左右翼山, 江水逕其北,東合臧口、江浦矣。江水又左逕長風山 南,得長風口,江浦也。《江水文》東逕積布山南,俗謂之 積布磯,又曰積布圻,庾仲雍所謂「高山」也。此即西陽。 一作南陽尋陽二郡界也。右岸有土復曰江浦也。夾浦有 江山,山東口有護江浦也,庾仲雍謂之「朝二浦」也。 又東過下雉縣北,《刊水》從東陵西南注之。江水東 逕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灣也。又東逕望夫山南,又 東得苦菜水,水口,夏浦也。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水出 陽新縣之青湓山,西北流逕陽縣,故豫章之屬矣。一作 屬縣地多女鳥,《元中記》曰:「新陽男子於水次得之,遂與 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言 是鳥落塵於兒衣中,則令兒病,故亦謂之「飛夜遊女」 矣。又西北逕下雉縣,王莽更名之「潤,兇。」當作光矣。後併 新陽,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沃壤,舊吳屯所在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