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則會之者彭蠡,今名鄱陽湖,所受江東西諸郡水 也;又自是而下,則會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諸水也,夫 然後總而入海。是以自峽而東,又受大水凡五。略計 天下之水會于江者,居天下之半,其名稱之大而可 考者凡十有三,故曰:「江源。」其出如甕,而能滔滔萬里 達海,所受者眾也。
按《圖書編,江水經行郡邑攷》:「江水自四川成都府茂 州岷山發源,西南至威州轉汶川過而東南至灌縣, 過金堂,至新津縣合皂江水入敘州府宜賓縣,與馬 湖江合,東北入瀘州合江縣,至瀘州東北入重慶府 巴縣,經涪州、合州、黔江、忠州入夔州府萬縣、雲安、奉 節,經瞿塘峽入湖廣荊州府歸州,出峽入彝陵、宜都」、 枝江、公安、石首,入沔陽州,過雲夢澤,入武昌府嘉魚 縣。經江夏縣東,會漢水,南過武昌縣,東歷江西九江 府德化縣,合南康府星子縣鄱陽湖,入南直隸安慶 府懷寧縣,入池州府東流縣。北流又折而東,歷李楊、 河中、梅根口、銅陵縣,東,入太平府當塗縣,入和州,為 「橫江」,入應天府上元、江寧,入揚州府;經儀真,《歷泰州》, 經常州府《江陰縣》〈江南江陰江北泰州〉經蘇州府常熟縣,至揚 州府通州入海。〈江南常熟江北通州〉
按《陝西通志》岷州衛,「岷山在衛北一里,洮水經其下, 土色純黑,四時有雪,不生草木。其西麓接四川界,江 水所出。」
按《鞏昌府志》岷州衛,「岷江去衛二十里,源出分水嶺, 一入疊藏,一入岷江,至西固名曰龍江,經階文入川。」 徽州「嘉陵江,源出大散關嘉陵谷,經鳳縣兩當入蜀 江。」
禮縣岷江去縣八十里。出岷峨山,南流入白水。西一 里有冀、涼、秦三國公門,王二尚書墓。
按《四川總志》:「岷江即四瀆之一,源出茂州城西南二 十里之列鵝村岷山,繞經茂州城下,西南至威州,又 過汶川,轉而東南至灌縣,過金馬口至新津縣,與皂 水合。」
按疊溪守禦千戶所《志》:「汶江在治西三里,源自松潘, 流經本所西南,合黑水入茂州。」
七里溪在治西,入汶江。
飲馬溝在治東。源出雲峰山頂懸崖下,注于汶江。 按《茂州志》:「汶江源出于岷山湔氐道西徼外。」又曰:「江 發源于陝西臨洮之木塔山」,水至山頂分東南流,南 流者即岷江也。由草地甘松嶺八百里至松之《臈》, 其水漸大。「臈,由鎌刀灣達于松潘,以至于下水關, 入紅花屯,達于疊溪,合穆肅堡黑水,經茂州城西,由 南流至威州合保縣水,至汶川合草坡水,至蠶崖達 灌口。分道而下,由威州玉壘山為玉輪江,至汶川為 皂江,至灌口為沬水,過新繁入成都為外江,由灌過 郫縣入成都,為內江。」蜀人以此水濯錦鮮明,為錦江。 由溫江東流入府界,又為皂江。自灌口分經漢州,至 新都東流入簡州資陽,為中江。
東北三溪,出茂溼山,南流入城,民取汲之,號「五福泉」, 西入于江。
北松溪,源出黑虎寨,東流入于江。
南龍溪,源出巨人山黑龍湫。《方輿勝覽》云:「舊引城內 至光孝寺,瀦為兩池,居民汲飲。今改流城外,西入于 江。」
白水,源出龍泉山,居民引之,灌溉甚利,西注于江。 麻窩溝水,源出大葉山,至遷橋墩入于江。
宗渠水,源出九頂山,至宗渠西入于江。
溜索橋沿大江而下,自長寧至青坡約共七八處,以 通河西山寨村里。
按《威州志》:「岷江源出獐獵徼外,由松潘古松橋流出, 東自茂州至威州為湔水,西北自保縣至威州為沱 水,由雙索橋合流入汶川縣。東下湔水每斤輕二兩, 沱水每斤重二兩。」
赤水在威州西北四十里。源出赤水寨,流合大江。 平谷水,在威州治北,與谷水溪谷水皆流合大江。 按《汶川縣志》:岷江源出岷山,經茂州城下,西南過汶 川,轉而東南,下灌縣,過金馬口,至新津,與皂江水合。 江有神,《山海經》云:「神生汶川,馬首龍身。禹導江,神實 佐之。」
按《灌縣志》:「沫江在治西南七十里,發自雪山,為岷江 之源。江中石高數丈者,名大坎,次名小坎,水甚甘美, 正股南注,入溫江縣界,至崇慶州會白馬文井江而 入嘉眉分一支,由都江堰過離堆山下,分注郫、崇成、 華等州縣,灌溉田畝,秦太守李冰所治。」
汶山,在縣城北三十里。李冰謂汶山為天彭門,亦曰 天彭闕,《水經》所謂「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是也。自 此巳上,江水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也。
丈人觀,在縣城西南五十里大江濱。丈人自唐以來 號「五嶽丈人」,姓甯名封,與黃帝同時從問龍蹻飛行 之道。
蠶崖關在縣城西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