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六月「丙午,劉錡乞即日移 軍渡江。九月丁亥,成閔渡江,屯應城縣。」

《老學庵筆記》:「紹興末,予見陳魯公,留飯未食,而楊郡 王存中來白事,魯公留予,便坐而見之,存中方不為 朝論所與。予年少,意亦輕之,趨幕後聽其言。會魯公 與之言及邊事,存中曰:『士大夫多謂當列兵淮北為 守淮計即可守,因圖進取中原。萬一不能支,即守大 江未晚』。」此說非也。士惟氣全乃能堅守,若俟其敗北, 「則士氣已喪,非特不可守淮,亦不能守江矣。今據大 江之險以老彼師,則有可勝之理。若我師克捷,士氣 已倍,彼奔潰不暇,然後徐進而北,則中原有可取之 理。然曲折尚多,兵豈易言哉!」予不覺太息曰:「老將要 有所長。」然退以語朝士,多不解也。

《四川總志》:「張方,資中人。提點刑獄,治事嘉定,循行州 縣,開新渠以殺三江怒濤,自是舟行無患。」

《宋史孝宗本紀》:隆興元年「五月壬寅,命張浚渡江視 師。」

《河渠志》:「孝宗乾道二年,以和州守臣言,開鑿姥下河, 東接大江,防捍敵人,檢制盜賊。」

《五行志》:「孝宗乾道九年五月戊午,建康、隆興府、嚴、吉、 饒、信、池、太平州、廣德軍水漂民居,壞圩湮田。分水縣 沙塞四百餘畝,采石流民多渡江。」

《四川總志》:「史祁,眉山人。沿江築堤以禦水患,號史公 堤。」

《武進縣志》:「淳熙二年,知鎮江府張津浚京口閘河以 北至江口。」

《宋史五行志》:「淳熙十一年五月丙申,階州白江水溢, 決堤圮城,浸民廬壘舍、祠廟、寺觀甚多。」

十二年十月,鄂州大火,燔萬餘家,江風暴作,結廬堤 上,泊舟岸下者,焚溺無遺。

《河渠志》:「淳熙十二年,和州守臣請於千秋澗置斗門, 以防麻澧湖水洩入大江,遇歲旱,灌溉田疇,實為民 利。」

《五行志》:「淳熙十六年五月丁巳,階州白江水溢,浸城 市民廬。六月辛卯,潼川府東南二江溢,決堤,毀橋,浸 民廬。涪城、中江、射洪、通泉、郪縣沒田廬。」

淳熙中,淮西競歌《汪秀才曲》,曰「騎驢渡江,過江不得」, 又為《蝶舞》以和之。後舒城狂生汪格謀不軌,州兵入 其家,縛之,其子拒殺,聚惡少數千為亂,聲言渡江。事 平,格亦伏誅。

光宗紹熙二年五月庚午,利州東江溢,壞堤田、廬舍。 辛未,潼川府東南江溢。六月戊寅,又溢,再壞堤橋,水 入城,沒廬舍七百四十餘家。郪、涪、射洪、通泉縣匯田 為江者千餘畝。七月癸亥,嘉陵江暴溢,興州圮城門 郡獄、官舍凡十七所,漂民居三千四百九十餘。潼川、 崇慶府綿果合金龍,漢州懷安、石泉、大安軍魚關皆 水。時上流西蕃界古松州江水暴溢,龍州敗橋閣五 百餘區,江油縣溺死者眾。

三年五月乙未,潼川府東南江溢,後六日又溢,浸城 外民廬,人徙于山。

五年秋,武陵縣江溢,圯田廬甚眾。

《江南通志》:紹熙中,淮東提舉陳損之言,「楚州高郵間 陂湖渺漫,宜創堤堰以為瀦泄。」乃於揚州墟鎮刱斗 門引水,由泰州海陵南至泰興達於江。

《太平府志》:「寧宗開禧三年,葉適度沿江地,創三大堡, 石跋則屏蔽采石,定山則屏蔽靖江,瓜步則屏蔽東 陽。」

《四川總志》:「趙仕陴知遂寧,江水暴漲,瀕江有堤,水嚙 其址。仕陴索胡床坐堤上,左右請避去,不許,移時水 落。時人以此比王尊云。」

《宋史寧宗本紀》:嘉定五年六月「乙酉,禁銅錢過江。 十二年三月,淮南流民渡江避亂,諸城悉閉,金人游 騎數百,至東采石楊林渡。」

九年三月甲子,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 《五行志》:「嘉定十年冬,蜀、漢二州江沒城郭。」

《江南通志》:「嘉定十四年,江漲。」

《宋史五行志》:「嘉定十五年七月,蕭山縣大水,時久雨, 衢、婺、徽、嚴暴流與江濤合,圮田廬,害稼。」

《續文獻通考》:「嘉定十五年秋,江濤溢,圮沿江民廬。」 《五行志》:「嘉定十六年五月,鄂州江湖合漲,城市沉沒, 累月不泄。是秋江溢,圮民廬。」

理宗紹定四年,沿江水災。

《理宗本紀》:端平二年七月「戊寅,利州路常平幹官劉 當可母王氏義不降曦,投江而死。」

《杜範傳》:「範字成之,黃巖人。嘉熙二年,知寧國府。至郡, 適大旱,兩淮饑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張世顯尤勇 悍,擁眾三千餘人至城外,範遣人犒之,俾勿擾,以俟 處分。世顯乃陰有窺城之意,範以計擒斬之,給其眾 使歸。」

《理宗本紀》:淳祐二年十二月「己未,詔通州守臣杜霆, 兵至棄城弗守,載其私帑渡江以遁,遂致民被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