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滎之為濟也?堯水之未治也,東南皆海,豈復有吳越 哉?及彭蠡既瀦三江入于海,則吳越始有可宅之土。 水之所鍾,獨震澤而巳,故曰:「三江既入,漢為北江。」孔 安國以為「自彭蠡江分為三,入震澤為北江,入于海。」 疏矣。蓋安國未嘗南游,按《經》文以意度之,不知三江 距震澤甚遠,決無入理,而震澤之大小,決不足以受 三江也。班固曰:「南江從會稽吳縣南入海。中江從丹 陽蕪湖縣西,東至會稽陽羨東入海。北江」從會稽毘 陵縣北,東入海。會稽丹陽容有此三,然皆是東南枝 流小水,自別而入海者,非《禹貢》所謂中江、北江自彭 蠡出者也。人徒見《禹貢》有三江、中北之名,而不悟一 江、三泠合流而異味也,故雜取枝流一小水,以應三 江之數。如使此三者為三江,則是與今京口入海之 江為四矣。京口之江視此三者,猶畎澮,禹獨遺大而 數小,何耶?世謂先正論三江以味別,自孔子《刪定書》 以來,學者不知也。然予讀《唐史》,高宗問許敬宗書,稱 浮于濟、漯,今濟于漯斷不相屬,何故而言?敬守曰:「夏 禹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今自漯至濟而入河水, 自此洑地過河而南,出為滎,又洑而至曹、濮,散出于 地,合而東」,汶水自南入之,所謂「溢為滎,東出于陶丘, 又東會于汶」是也。古者五行皆有官,水官不失職,則 能辨味與色。潛而復出,合而更分,皆能識之。蓋江、河 以味別,敬宗先言之矣。東坡先生不表見之者,嫌其 姓名汙簡冊耳。

《夢溪筆談》:「司馬相如《上林賦》敘上林諸水曰:『丹水紫 淵,灞滻涇渭,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灝溔潢漾,東注 太湖。八川自入大河,大河去太湖數千里,中間隔泰 山及淮、濟大江,何緣與太湖相涉?郭璞《江賦》云:『注五 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墨子》曰:『禹治天下,南為江、 漢、淮、汝東流,注之五湖』。孔安國曰:『自彭蠡江分為三, 入于震澤,後為北江,而入于海』』。」此皆未嘗詳考地理。 江、漢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遶出五湖之下流,徑入 于海,何緣入于五湖?淮汝徑自徐州入海,全無交涉。 《禹貢》云:「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以 對《文言》,則彭蠡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于震 澤也。震澤上源,皆山環之,了無大川,震澤之委乃多 大川,亦莫知孰為三江者。蓋三江之水無所入,則震 澤壅而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後震澤底定,此水 之理也。

唐李翱為《東南錄》云:自淮沿流至于高郵,乃泝至于 江。孟子所謂「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則淮泗固嘗 入江矣,此乃禹之舊跡也。熙寧中,曾遣使按圖求之, 故道宛然,但江淮已深,其流無復能至高郵耳。 《桂海巖洞志》:水月洞在宜山之麓,其半枕江,天然刓 刻,江別派流貫洞中,踞石弄水,如坐捲篷。大橋下, 龍隱洞、龍隱巖,皆在七星山腳,沒江水中。泛舟至石 壁下,有大洞門,高可百丈。鼓櫂而入,仰觀洞頂,有龍 跡夭矯,若印泥然,其長竟洞,舟行僅一箭許,別有洞 門可出,巖在洞側。

《蔡寬夫詩話》:「潤州大江,本與今揚子橋為對岸,而瓜 洲乃江中一洲耳,故潮水悉通揚州城中。唐李紳與 李頎有詩云:『鸕鶿山頭片雲晴,揚州城裏見潮生』。」以 為自大曆後潮汐始不復通。今瓜洲既與揚子橋相 連,自揚子距江尚三十餘里,山川形勢,固有時遷易 也。

《通志備遺》:《水經》云:「鸚鵡洲對岸有炭步,柳子厚鐵爐 步。」《志》云:「江之滸,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步」與「浦」同 義。

荊江自湖口而上有沸沙,船行或屹然而止,其下即 沙水沸湧,舟子無以施其力,俄頃即至湮溺。為蘆簟 五七番,置油米其上,船乃得行。

《游宦紀聞》:「中泠泉,揚子江心,水號中泠泉,在金山寺 傍郭璞墓下,最當波流險處,汲水甚艱。士大夫慕名 求以瀹茗,操舟者多淪溺。寺僧苦之,於水陸堂中穴 井以紿游者。往歲連州太守張思順監鎮江口日,嘗 取二水較之,味之甘洌,水之輕重,萬萬不侔。乾道初, 中泠別湧一小峰,今高數丈,每歲加長,鸛棲其上,峰 下水益湍。」泉之不可汲,更倍昔時矣。

《林水錄》。浦「西通山陰浦而達于江,江廣一百丈,狹 處二百步,高山帶江,重蔭被水,江閱漁商,川交樵隱。 故桂棹蘭栧,望景爭塗, 病榻手吹。蜀之三江,外水,岷江,中水涪江,內水」沱江 也。

夷道縣為二江之會。北有湖里淵,淵上橘柚蔽野,桑 麻闇日。西望狼山諸嶺,重峰疊秀,青翠相臨,時有丹 霞白雲遊曳其上。城東北有望堂,地特峻,下臨清江, 遊矚之名處也。

江曲悉是桐梓,森聳可愛,民居號為「桐亭樓。」樓兩面 臨江,盡升眺之趣,蘆人漁子汎濫滿焉。

《江寧府志》:「長干是秣陵縣東里巷名,有大長干、小長 干、東長干、小長于在瓦官寺之南,巷西頭出大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