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怪異,以刀剖之,悉白魚子。素因問江郎:「所生皆魚子, 不知何故?」素亦未悟。江郎曰:「吾所不幸,故產此異物。」 其母心獨疑江郎非人,因以告素。素密令家人候江 郎,解衣就寢,收其所著衣視之,皆有鱗甲之狀。素見 之大駭,命以巨石鎮之。及曉,聞江郎求衣服不得,異 常詬罵。尋聞有物偃踣,聲震于外。家人急開戶視之, 見床下有白魚,長六七尺,未死在地。撥《刺素》砍斷之, 投江中。女後別嫁。

吳時葛祚為衡陽太守,郡境有大槎橫水,能為妖怪。 百姓為立廟,行旅禱祀,槎乃沉沒,不者槎浮則船為 之破壞。祚將去官,乃大具斧斤,將去民累。明日當至, 其夜聞江中洶洶有人聲,往視之,槎乃移去。沿流下 數里,駐灣中,自此行者無復沈舟之患。衡陽人為祚 立碑曰:「正德祈禳,神木為移。」

《古巢》一日,江水暴漲,尋復故道。港有巨魚,重萬斤,三 日而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獨不食。忽有老叟曰:「此 吾子也,不幸罹此禍,汝獨不食,吾厚報汝。若東門石 龜目赤,城當陷。」姥日往視,有稚子訝之,姥以實告。稚 子欺之,以朱傅龜目。姥見,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 龍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為湖。

《九江記》:顧保宗字世嗣,江夏人也。每釣魚江中,嘗夏 夜于草堂臨月未臥,忽有一人鬚髮皓然,自稱為翁, 有如漁父,直至堂下,乃揖保宗,便箕踞而坐,唯哭而 已。保宗曰:「『翁何至』?不語良久,謂保宗曰:『陸行甚困,言 不得速』。保宗曰:『翁適何至,今何往』?答曰:『來自江州,復 歸江夏』。言訖又哭。保宗曰:『翁非異人乎?答曰:『我實非 人,以君閒退,故來相話』』。」保宗曰:「野人漁釣,用釋勞生, 何閒退之有?」答曰:「世方兵亂,閒退何詞?」保宗曰:「今世 清平,亂當何有?」答曰:「君不見桓元之志也。」保宗固問: 「若是有兵,可言歲否?」翁曰:「今不是隆安五年也。」保宗 曰:「是。」又屈指復哭,謂保宗曰:「後年易號,復一歲桓元 盜國。盜國未久,為卯金所敗。」保宗曰:「卯金為誰?」答曰: 「君後當識耳。」言罷,復謂保宗曰:「翁遠至無所食。」答曰: 「請君常食。」保宗因命筆記之。翁食訖,謂保宗曰:「今夕 奉使須向前江,來日平旦,幸顧觀之。」又曰:「百里之中, 獨我偏異,故驗災祥,我等是也。」保宗曰:「未審此言何 以驗之?」答曰:「兵甲之兆耳。」言訖乃出。保宗送之于戶, 乃訣去。及曉,保宗遂「臨江觀之,聞水風漸急,魚皆出 浪,極目不知其數。觀者相傳首尾百餘里。其中有大 白魚,長百餘丈,驤首四望,移時乃沒。其歲隆安五年 六月十六日也。」保宗大異之。後二歲,改隆安七年為 元興元年。二年十一月壬午,桓元果篡位。三年二月, 建武將軍劉裕起義兵滅桓元,復晉安帝位。十七年, 劉裕受晉禪,一如魚之所言。

《通志備遺》:「晉太元中,臨武徐孫江行,見岸有錢湧出, 輦著船中,須臾化成土。」

《廣古今五行記》:「晉末,江州人年百餘歲,頭上生角,後 因入舍前江中,變為鯉魚,角尚存首自後時時還,容 狀如平生,與子孫飲,數日輒去。晉禪宋已來,絕不復 見。」

《三吳記》:宋文帝元嘉三年,彭城劉樞字正一,自江陵 歸鄂下,宿上明洲。時夜月微明,吟宴次,忽二人扣舟 高呼正一云:「『我自鄂下來,要見正一』。樞引首望之,于 岸下見二人各長五尺餘,容貌華飾,皆白服,便出與 語,乃語樞曰:『久欲奉謁,今會良時』。樞曰:『卿自鄂下來, 有何相謂』?一人曰:『聞君儒者也,故修謁耳』。」遂與同宴。 夜闌,二人俱醉,于飲處便臥,樞甚異之,乃以被覆之。 及明尚寢,因舉被見二魚各長五六尺,眼雖動而甚 困矣,不敢殺,乃舁致江中。是夕,樞夢二人衣白,各執 一珠,放樞臥前,不語而去。及曉,枕前二珠各徑寸。 《江表異同錄》:「宋後廢帝元徽三年,京口戍將劉萬年 夜巡于北山西,見二男子,容止端麗,潔」白如玉,遙呼 萬年謂曰:「君與今帝姓族近遠?」萬年曰:「基異姓不同。」 二人曰:「汝雖族異,恐禍來及。」萬年曰:「吾何以能免?」答 曰:「去位禍即不及。」萬年見二人所言甚異,遂深謝之。 欲邀二人同歸鎮,二人曰:「吾非世人,乃江中之魚。」萬 年翌日托疾,遂罷其位。後果如其所言。

《三峽記》:明月峽中有二溪,東西流。宋順帝昇平二年, 溪人微生,亮釣得一白魚,長三尺,投置船中,以草覆 之。及歸取烹,見一美女在草下,潔白端麗,年可十六 七,自言高唐之女,偶化魚游,為君所得。亮問曰:「既為 人,能為妻否。」女曰:「冥契使然,何為不得,遂為亮妻。」其 後三年,忽謂亮曰:「數已足矣,請歸高唐。」亮曰:「何時復 來?」答曰:「情不可忘者,有思復至。其後一歲,三四往來, 不知所終。」

《九江記》:齊王奐自建業將之渚宮,至江州,泊舟于岸, 夜深風生月瑩,忽聞前洲上有十餘人喧噪,皆女子 之音,奐異之,謂諸人曰:「江渚中豈有是人也。」乃獨棹 小舟,取葭蘆之陰,循洲北岸,而于藂葦中見十餘女 子,或衣綠,或衣青碧,半坐半立,坐者一女子,泣而言 曰:「我始與姊妹同居陰宅,長在江漢,不意諸娘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