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44

此页尚未校对

秦淮河部紀事

《江寧府志》:「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過丹陽,用望氣者 之言,鑿鍾阜,斷長隴,以泄王氣,後人因名曰秦淮。 延熙三年,吳使左臺侍御郄儉鑿運瀆,引秦淮水北 抵倉城,通運於苑倉。」

延熙四年正月,吳鑿青溪,自城北塹洩元武湖水,九 曲西南入秦淮。

晉武帝太康二年,初築郡城,以秦淮南為秣陵,北為 建業。

臧榮緒《晉書》,「安帝義熙十二年,左衛兵陳陽於東府 前淮水中得玉璽一枚。」

《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八年四月,曹彬等敗江南軍於 秦淮北。」

《余靖傳》:「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舉進士,起家官至工 部尚書,代歸卒。三司使蔡襄為靖言,特贈刑部尚書, 諡曰襄。靖嘗夢神人告以所終官而死秦亭,故靖常 畏西行,及卒,則江寧府秦淮亭也。」

《江寧府志》:「高宗紹興九年,知府事葉夢得重修府學, 闢門以面秦淮。」

《宋史河渠志》:「乾道五年,建康守臣張孝祥言:『秦淮之 水流入府城,別為兩派,正河自鎮淮新橋直注大江, 其為青溪,自天津橋出柵砦門,亦入于江。緣柵砦門 地近為有力者所得,遂築斷青溪水口,刱為花圃。每 水流暴至,則泛溢浸蕩,城內居民尤被其害。若訪古 而求,使青溪直通大江,則建康永無水患矣』。」既而汪 澈奏於西園依異時河道開濬,使水通柵門入,從之。 先是,孝祥又言:「秦淮水三源:一自華山由句容,一自 廬山由溧水,一自溧水由赤山湖至府城東南,合而 為一,縈迴綿亙三百餘里,溪港溝澮之水盡歸焉。流 上水門,由府城入大江。舊上、下水門展闊,自兵變後 砌疊稍狹,雖便于一時防守,實遏水源,流通不快。兼 兩岸居民填築河岸,添造屋宇,若禁民不許侵占,秦 淮既復故道,則水不泛溢矣。又府東門號、陳二渡,有 順聖河,正分秦淮之水。每遇春夏,天雨連綿,上源奔 湧,則分一派之水,自南門外直入于江,故秦淮無泛 濫之患。今一半淤塞為田,水流不通,若不惜數畝之 田疏導之以復古跡」,則其利尤倍。其後汪澈言:「水潦 之害,大抵緣建康地勢稍低,秦淮既泛,又大江湍漲, 其勢湓溢,非由水門窄狹、居民侵築所致。且上水門 砌疊處正不可闊,闊則春水入城益多。自今指定上 下水門砌疊處不動,夾河居民之屋亦不毀除,止去 兩岸積壞,使河流通快。況城中繫行宮東南王方,不 宜開鑿。」從之。

《江寧府志》:「元順帝至元四年,浚臺治後溝故道,東接 青溪,西通柵寨,至清涼寺下會秦淮河。」

《安陸府志》:「鍾惺字伯敬,萬曆間進士。官南都時,僦秦 淮一水閣,閉門讀史,筆其所見,題曰『史懷』。」

《淮安府志》:「朱維藩字介卿,萬曆丁丑進士。令上虞,舉 卓異,擬北禮垣,為有力所攘,公怡然請易南去。上疏 條議,疏瀹秦淮水,引長江入留都,荷金繒之賜。」 《江寧府志》:「萬曆丁未冬,秦淮河儒學貢院之前,冰成 花卉,其枝葉瓣朵,無一不具,時以為刱見之異。 萬曆三十六年五月初三日,秦淮河乾見底,至十三 日潮水忽」漲,二日夜即平岸。

《蘇州府志》:「潘師質字敏慎,江西宜春人。知嘉定縣時, 邑蠹某某導衛弁為奸,加漕耗若干,師質置不應。群 蠹倚衛弁,訟之憲府。邑民憤怒,殛其為首者,餘黨與 憲府吏媒糵之,下臬司詰其事,師質不勝憤,投秦淮 河死。以書繫臂,極言加漕之困,願一死以謝百姓。邑 人至今悲之。」

秦淮河部雜錄

《江寧府志》:鍾山在東北朝陽門外。《志》云:「東連青龍山, 西接青溪,南有鍾浦,下入于秦淮。北接雉亭山,明孝 陵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