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七鴉浦、白茆五河,以疏導諸邑之水,使東南入于松 江,東北入于揚子江與海,用錢米一十八萬三千百 貫石。」

《江南通志》:「寶元元年,兩浙轉運副使葉清臣開松江 盤龍匯。」

《蘇州府志》:「慶曆二年,以松江風濤,漕運多敗官舟,遂 築長堤,界于淞江、太湖之間,橫截五十六里。」

《江南通志》:「嘉祐六年,轉運使王復圭、知崑山縣韓正 彥開松江之白鶴,如盤龍之法。」

《南昌郡乘》:王本字觀復,分寧人。登元豐進士,知祁門 縣,調海鹽縣。時導松江入海,民多役死者。明年議欲 再舉,本率諸邑請罷之,使者不能奪。

《宋史蘇軾傳》:「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拜龍圖閣學士, 知杭州,言三吳之水,瀦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松江 以入海。海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 而江水清駛,隨輒滌去。海口常通,則吳中少水患。昔 蘇州以東,公私船皆以篙行,無陸挽者。自慶曆以來, 松江大築挽路,建長橋,以扼塞江路,故今三吳多水」 患,欲鑿挽路為十橋,以迅江勢,亦不果用,人皆以為 恨。

《河渠志》:「徽宗崇寧二年,初,通直郎陳仲方別議濬吳 松江水道,自大通浦入于海,總凡計工二百二十二 萬七千有奇,為緡錢糧斛一十八萬三千六百。乞置 幹當官十員,朝廷下兩浙監司詳議,監司皆以為可 行。」

《江南通志》:崇寧二年,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考《禹貢》 「三江之說,以為太湖東注于海,松江正在下流,向來 湖泥堙塞,水溢為患。請自封家渡古江開淘至大通 浦,直濬海口七十四里,以常平錢米十八萬三千餘 充調夫之費。」因令飢民就食,確躬操畚鍤以先之,水 道遂通。

《蘇州府志》:「大觀元年九月,中書舍人許光凝奏:蘇州 之利,莫若開江浚浦。蓋太湖入海,然後水有所歸,今 境內積水視去歲損二尺,視前歲損四尺,良由開松 江,濬八浦之力,吳人謂開一江有一江之利,濬一浦 有一浦之利,願委官詳究利害。」遂詔吳擇仁相度之, 而開江之議復興矣。十一月,詔委本路監司檢按松 「《江古跡》疏導。」又命陳仲方為發運司屬官,相度蘇州 積水。

《宋史·河渠志》:大觀三年,兩浙監司言:「承詔案古跡導 積水,今請開淘吳淞江,復置十二閘,其餘浦閘、溝港、 運河之類,以次增修。若田被水圍,勸民自行修治。」章 下工部,工部謂:今所具三江,或非禹跡,又吳淞江散 漫,不可開淘泄水。遂命諸司再相度以聞。

《浙江通志》:「徐鑄,政和初,提舉兩浙常平,修松江堤,易 土以石。」

《江南通志》:「政和六年,御筆訪問浙西水利,命趙霖充 兩浙提舉常平,措置浚松江白鶴匯圍裹華亭泖為 田。」

《宋史孫覺傳》:「覺字莘老,高郵人,知廣德軍,徙湖州。松 江堤沒水為民患,覺易以石,高丈餘,長百里,堤下化 為良田。」

《蘇州府志》:「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九月,右奉議郎、大理 寺丞周環言,臨安、平江、湖、秀四郡低下之田,多為太 湖積水浸灌,緣溪山諸水連接,併歸太湖,東南由松 江入海,東北由諸浦入江,其沿江洩水,惟白茆浦最 大,望令有司相視開決。」

《宋史劉穎傳》:「穎字公實,衢州西安人。紹興二十七年 進士,監進奏院,進太常寺主簿,遷丞兼兵部郎官,提 舉浙西常平茶鹽。還澱水湖,以泄吳淞江二水,禁民 侵築,毋使逼塞大流,民田賴之。」

《松江府志》:「徐誼字子宜,一字宏父,溫州人。乾道八年 進士。累官太常丞,知徽州,移提舉浙西常平。嘗論水 利之切于時者曰:『昔下流不疏而水上溢,故鑿直曲 港,還三江故道,開宜興百瀆,所以順導下流也。惟高 原曲徑,乃瀦堰之爾。昔之言水,如單鍔、郟亶皆是也。 今開吳淞江下流,與宜興百瀆屬之海者,無慮數十 百所,異時浦港罄折以趨海。今近浦之民,多取徑直。 蘇、湖、常、秀,舊為澤國,比年雨或後至,種且不入,蓋圍 田眾而疏導多也。小人見利,不畏其害。圍于淺水,即 為高田;圍于菱蕩,即為稻田。二俱不已,復有下腳』。」始 之重陂,大半為平。始之良田,背水自曬。十日不雨,農 廢作業。然且承用舊說,又將疏之,失利害之實矣。「故 舊田溝澮當濬治,圍田下腳無輒開」,已開未填當 「合今之言水者,能行是三說,則高原舊田,還為衍沃, 而農不病矣。」入為吏部郎。

淳熙二年,立「庸田司于平江,撩漉吳淞江沙泥,浚各 閘舊河渠瀆。」

《宋史河渠志》:「孝宗淳熙十年,以淛西提舉司言,命秀 州發卒濬治華亭鄉魚祈塘,使接松江太湖之水。遇 旱即開西閘堰,放水入泖湖,為一縣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