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府志》:「袁易字通甫,少敏學,嘗薦于朝,力辭歸,隱 吳淞江之濱。所居名靜春堂,即以名集。」
《江南通志》:「至元初,中書省准浙江行省咨,任仁發言 吳淞江淤塞,奏立都水監,仍于中江中書以聞。特命 行省平章撤里提舉修浚,一切便宜經畫。以松江故 道堙塞,西自上海縣界,東抵嘉定石橋洪,迤邐入海, 袤三十八里。」
《武進縣續志》:「元至元二十八年,任仁發言,太湖納百 川而注之三江,三江洩太湖之水而入于海,水有所 歸,復有所洩,震蕩者平定,尚何淫潦之可憂哉!今日 吳淞江沙高水淺,不甚湍急,若早開浚,工費省而易 為功。數年之後,愈久愈堙,工費倍而難為功。」
《松江府志》:「曹知白號雲西。至元三十一年,詔遣中書 左丞鑿吳淞江,以策從行,功俱多。大德四年,庸田使 柳公行水,復獻寘閼成隄之法,民甚德之。」
《元史徹里傳》:「徹里,燕只吉台氏。成宗大德元年,拜江 南諸道行臺御史大夫,改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江浙 稅糧甲天下,平江、嘉興、湖州三郡,當江浙十之六七, 而其地極下,水鍾為震澤。震澤之注,由吳淞江入海。 歲久江淤塞,豪民利之,封土為田,水道淤塞,由是浸 淫泛溢,敗諸郡禾稼。朝廷命行省疏道之,發卒數萬」 人,徹里董其役,凡四閱月畢工。
《蘇州府志》:「袁泰字仲長,其先自汴來吳。父易,字通甫, 學堪大用,嘗薦于朝,力辭歸隱吳淞江之濱。所居有 靜春堂,虞集、趙孟頫並引以為重。」
《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八年五月壬申,中書省臣言,吳 江、松江,實海口故道,潮水久淤,幾堙塞良田百有餘 里,況海運亦由是而出。宜于租戶役萬五千人濬治, 歲免租人十五石,仍設行都水監以董其程。」從之。 《蘇州府志》:「火失哈兒,欽察氏,由宿衛入官,至治二年, 知常熟州達魯花赤。開淞江,浚練湖,修大成樂,令學 官」課講焉。
至治三年,詔開吳淞江。
《杭州府志》:「貢師泰字泰父,號玩齋,宣城人。歷待制,遷 御史,守平江。明年,張氏陷平江,遂隱居吳淞江,易姓 作《幽懷賦》以自見。」
《松江府志》:「楊謙別號竹西,世居赤松溪上,讀書不仕, 多海內高人勝士之交。嘗築小樓于松江岸上,登眺 海中大小金山,題曰『不礙雲山樓』。」
《蘇州府志》:「高啟字季迪,長洲人。少孤,力學工詩。至正 間,張士誠開府平江,承制以饒介為咨議參軍事。介 有文學,喜士。啟時年十六歲。或薦于介,介見啟詩,驚 異,以為上客。啟不屑去,隱吳淞江之青丘。」
《松江府志》:「夏原吉字維哲,湖廣湘陰人。洪武二十三 年鄉舉,授戶部主事,歷本部右侍郎,充福建採訪使。 永樂二年,蘇松大水,以戶部尚書奉命來治。原吉以 浙西諸郡,蘇松最居下流,三江故道久湮,難可驟復。 而嘉定劉家港即古婁江,徑通大海;常熟白茆港徑 入大江。宜浚吳淞江、安亭諸浦,引太湖水入劉家、白 茆二港,使直注江海。而松江大黃浦乃通吳淞要道, 下流壅塞,傍有范家浜至南蹌浦口,可徑入海。宜浚 令深廣,上承大黃浦以達泖湖之水,此即三江入海 之故跡。」條奏以聞,上從之。
《江南通志》:「永樂二年,朝廷以蘇松水患為憂,命工部 尚書夏原吉疏治。尋遣僉都御史俞士吉齎《水利集》 賜原吉,使講究拯治之法以聞。既得請,遂集民丁開 浚,自崑山縣下界浦,掣吳淞江之水,北達婁江,挑嘉 定縣四顧浦,南引吳淞江水,北貫吳塘,亦由婁江入 海。」
正統六年,巡撫侍郎周忱修導吳淞江,立表江心,盡 去壅塞。其兩岸塗漲,居民開墾成田者,計畝收稅,以 補崩塌之數。時廷臣奏言:「江南賦稅多取給于蘇州, 其田卑下,常有渰溺之患。宜設法疏濬,以利民生。」於 是令忱兼總其事,許以便宜處置。忱檢視嘉定,吳淞 江直流百餘里,東連大海,西接太湖,而北平坦,滋生 蔓草,民因開墾成田,江水壅塞,不能通流。乃親往江 上督民開挑,水得疏洩,
《蘇州府志》:「天順二年,巡撫都御史崔恭訪得吳淞江 利病,即親詣其地,以三年二月督工挑浚。」
《松江府志》:「天順四年,巡撫副都御史崔恭浚大盈浦 至吳淞江,鑿江自崑山下界口至嘉定莊家涇,出舊 江一萬三千七百丈。」
《江南通志》:「崔恭,天順間巡撫時,吳淞江堙塞八十年, 恭督工開濬,又浚曹家溝,至今為利,民稱為都臺浦。」 《松江府志》:「成化八年,僉事吳㻞浚吳淞江,東起徐公 浦,西至下界浦,共一百三十里有奇。」
《蘇州府志》:「成化十年正月,巡撫右副都御史畢亨與 知府丘霽議開吳淞江,面闊一十四丈五尺,底闊八 丈五尺,水深一丈二尺。」
「弘治元年,帶理水利僉事伍性濬吳淞江中段四十 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