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88

此页尚未校对

永樂二年,蘇松大水,以戶部尚書奉命來治。原吉以 浙西諸郡,蘇松最居下流,三江故道久湮,難可驟復。 而嘉定劉家港即古婁江,徑通大海;常熟白茆港徑 入大江。宜浚吳淞江、安亭諸浦,引太湖水入劉家、白 茆二港,使直注江海。而松江大黃浦乃通吳淞要道, 下流壅塞,傍有范家浜至南蹌浦口,可徑入海。宜浚 令深廣,上承大黃浦以達泖湖之水,此即三江入海 之故跡。」條奏以聞,上從之。

《蘇州府志》:「韓奕字公望,幼端重簡默,博學工詩,與王 賓善俱隱於醫。賓既為郡守姚善所禮,乃復因賓致 奕,奕終不往。一日與賓詣之,奕走楞伽山,善隨至。奕 泛小舟入太湖,善歎曰:『韓先生所謂名可得而聞,身 不可得而見也』。」

《江南通志》:「永樂二年,朝廷以蘇松水患為憂,命工部 尚書夏原吉疏治。尋遣僉都御史俞士吉齎《水利集》 賜原吉,使講究拯治之法以聞。既得請,遂集民丁開 浚常熟白茆塘,引太湖諸水入揚子江,於上海東北 浚范家浜,接黃浦,通流入海。」 《蘇州府志》:「正統三年八月,太湖水漲四尺許,浸洞庭 山麓。」

正統九年秋七月十七日,大風暴雨,平地水溢數尺, 太湖水高一二丈,沿湖人畜廬舍無存。

正統十四年正月六日,太湖中大貢、小貢,二山𩰚開 闔數次,共沉于水,起復𩰚,逾時乃止。 景泰五年春正月,大雪二旬,積深丈餘。太湖諸港連 冰,畜木盡死。

《松江府志》:「弘治七年,吳中大水,命工部侍郎徐貫與 主事祝萃,會同巡撫都御史何鑑,委知蘇州府史簡 開浚吳江長橋水竇,疏太湖之水以及吳淞江。委松 江府通判郝希賢濬吳淞江,自帆歸口至分莊七十 餘里。」

《江南通志》:「嘉靖元年,工部郎中顏如環督湖州府同 知徐鸞開浚大錢、小梅等港,并沿湖七十二漊,以通 太湖之上流。」

《蘇州府志》:「嘉靖二年,林文沛檄吳縣開光福塘、胥口 塘,共長四千九百四十六丈,以洩太湖之水,入于婁 江。六月,太湖中龍與蚌𩰚聲震各山谷,直至四晝夜 乃息。」

嘉靖三年七月,太湖竭。

嘉靖二十四年大旱,太湖水涸,民有得《軒轅鏡》于岸 者。

嘉靖三十六年二月,太湖東涸。洞庭兩山間大風從 東南來,水為所約,壁立如峻崖。東偏乾涸,泥堅實可 履,群趨得金珠器物及古錢。其水兩日不返,人遂易 之。至三日,有聲如雷,百道翕集,人盡湮沒。

《嘉興府志》:「嘉靖壬戌年三月十二日,有黃白二龍合 股由太湖而來,一青龍隨之,自陡門至硤石東南入 海,屋宇傷者千數。」

《蘇州府志》:「萬曆十年七月十三日戊辰、十四日己巳, 大風雨拔木,江海及太湖水溢,漂沒人畜室廬以萬 計。」

萬曆十七年,太湖涸。

太湖部雜錄

《岳陽風土記》·《荊州記》言,「君山上有道,通吳之苞山。」今 太湖亦有洞庭山,亦潛通君山,故得名耳。山後響沙, 頓足聽之有聲。酈善長言:「君山有石穴,潛通吳之苞 山。」

《唐書天文志》:「古人所以恃句股術,謂其有證於近事。 顧未知目視不能及遠,遠則微差,其差不已,遂與術 錯。譬遊於太湖,廣袤不盈百里,見日月朝夕出入湖 中,及其浮于巨海,不知幾千萬里,猶見日月朝夕出 入其中矣。」

《澄懷錄》:「太湖石出洞庭西山,生水中者佳。牛僧孺家 諸石,以此為甲。」

《物類相感志》:震澤有金鼎湖,每天將雨,有黑浮水面, 頃之雨至,以此為常。林屋之東曰「東皋湖」,而吳人但 稱為「太湖。」

《武進縣志》太湖中有大小雷山,周子隱謂舜之漁澤。 大寧鄉有舜山、舜井、舜田、舜港,後人指為舜耕稼之 所。《郡國記》云:「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名境內之地, 故以此擬舜遺跡。」《吳地記》亦云:晉宋時始號歷山,蓋 兩漢地志未之載焉。此說近之矣